白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是药三分毒,作为中医人应不应该亲身尝药
TUhjnbcbe - 2022/9/5 9:22:00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基本上可以从教科书上获得。追根到源头,中药的性味归经,源头一定有人尝过,并记录下来。单就这点而言,古人对中药的熟悉亲切程度,一定胜过现在的中医人。

中药从祖先一路传下来。从几百味到现在的几万,中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来现代中医人,越来越疏远中医药本身。古之医生都会上山亲自釆药,现在的人就几乎不可能。要说现在的中医人,与中药之间总是缺少那份亲近感。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或许造成现在的中医人,轻易不敢尝试中药,故而缺乏对中药的感性认知,那么临床用药就只能照搬教科书。李可当年带徒,首先鼓励学生亲尝生附子。李老的这一做法,岂不是有害人之心?其实这包藏了一个中医人的良苦用心。不亲试中药,中药组方又如何恰到好处,不亲尝中药,又如何做到得心应手。

比如,白术和苍术,两味药是祛湿药,古代是不分苍术白术,一概叫白术。许多人在应用的时候,认为两味药都差不多,甚至会误以为,白术比苍术更平和,因为“白”字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但假如你亲身尝试过,那恐怕就推倒原先的认知了。白术明显比苍术燥,胃里水气不重的人,喝了白术明显觉得口渴,而苍术不会,至少程度轻些。有了这样的体会和亲身感受,你还会在临床中不分白术苍术吗?

让中医人亲尝中药,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画蛇添足,尝试中药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区别中药的质量好坏。有时单凭外观,无法做到识别好坏。药材好坏,不仅影响疗效,还影响医者辨证施治的准确性,药材不好,疗效不显,是该怀疑自己的辨证呢,还是怀疑药材呢。经常逛中药铺的人都熟悉,过去的中医师总是喜欢抓这个中药闻闹,抓那个中药闻闻,还没把握的,就放嘴里嚼一嚼。如今,这样的画面已几乎看不到了。

从个人的理解,是否愿意去尝试中药,关系到一个中医人是否真的热爱中医,也就是现在常讲的是否用心。这就像谈恋爱一样,真爱一个人,总是会用心体会对方的疾苦,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但理却相同。一个中医人,假如不能与中草药有那么股亲切惑,依靠教科书的死记硬背,缺乏感性的认识,医术水平终归受到限制。

李老规定弟子亲尝附子,一定是它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亲尝附子,又包含着另一层深度。附子作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在当今社会,却被视为蛇蝎,传闻更是可怕的吓人。如果古代张仲景年代,也如现今这般看待附子,那么三分之一的经方不可能存世,那些阴证,中医也不可能有力挽狂澜的方法。李老规定弟子偿附子,显然不是作秀不是视弟子生命不值钱,作为中医人,爰护生命珍惜生命是埋在骨子里的情怀。李老这么做,就是要告诉学中医的,你自己都不了解中药,怎么可能会用好药。李老从一项误打误撞中,领悟到附子背后的秘密,知道一个中医人,首先要破除自己的恐惧开始。你自己都不怕了,你才会放心大胆用之他人。

这或许是亲尝中药的真正意义所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药三分毒,作为中医人应不应该亲身尝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