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子
附子在临床袭用已有几千年的史籍,早在西汉期间的《淮南子》中就有“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的纪录。明朝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为药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之良相。更有古代医家云: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重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
附子与乌头
乌头与附子起因于统一植物乌头的根,前者为母根,后者为子根(侧根)。乌头祛风除湿,附子回阳救逆,但生药均含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耐久煎。必然要在业余大夫指点下服用,切不行马虎哄骗,以防中毒。
附子的相貌
一名:侧子、虎掌、熟白附子、黑附子、明附片、刁附、川附子。起因于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多年生木本。主根纺锤形或倒卵形,时常2个连生。茎耸立,高60~厘米,叶片革质或纸质,五角形。
附子的功能
性热,味辛、甘,有大毒。归心经、肾经、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属温里药。
①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
症见盗汗自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拯救流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成果,即四逆汤。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与大补精力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②补火助阳,用于阳虚证。
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弱小者均实用。若肾阳不够,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同等用,如桂附八味丸。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同等用,如真武汤。心阳不够,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同等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芪、桂枝同用。
③散寒止痛,用于痹痛。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效用。以寒湿偏盛、混身骨节痛楚较甚者为适当,可与桂枝、白术同等用,如甘草附子汤。
内服:煎汤,3-9g(炮成品),回阳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突矬:适当,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内服宜制用,宜久煎;突矬多用生品。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妊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喝酒,不宜以白酒为引。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典范古籍
1.“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蓄,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神农本草经》
2.“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本草备急》
3.“足疼冷弱,腰脊风寒,亲信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打胎,为百药长。”
——《名医别录》
参考文件:
[1]卫生报馆编纂部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书社..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手艺出书社..
[3]尹玫,郜贺,白长川.张仲景附子袭用十二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2(10):-.
中药的临床袭用在医生业余辨证指点下多能得到不错疗效,因波及中医用药的业余性,患者需在有阅历医生指点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针灸闻名大师白鹏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