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片刻
健脾补气要药—白术
//《中药传闻》//
白术
健脾补气第一要药
别
名
山蓟,杨枹蓟,山芥,
天蓟,乞力伽,山姜,
山连,白大寿,山精。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药材
泉源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枯燥根茎。药材以个大、质稳固、断面*白、芬香浓者为佳。
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有“北参南术”之说。此中,浙白术,为闻名“浙八味”之一,以浙江台州露台县分娩的最为有名;祁白术,产于祁门山区的野生白术,为安徽省闻名道地药材。
甄别
特色
①“满意头”,指白术的全部多有瘤状崛起,根茎下部双侧膨胀的部份,相仿满意之头。又称“云头"。
②“鹤颈”,指白术根茎相仿仙鹤,偶然还带有地上部份残茎,如仙鹤脖颈。亦因其木质状茎如腿形,故又称“白术腿”。
工效
主治
白术,性温,味甘、苦
归脾、胃经
工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担心。
白苍
之别
白术与苍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时,并无白术、苍术之分。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议:“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做桠,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术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做煎剂。”明了指出白术、苍术为两种。
清朝*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清朝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白术味甘,善于补脾,燥湿不及苍术,故补脾之不够,调节脾虚证多用白术。
苍术味辛,善于运脾,燥湿强于白术,故运脾泻多余,调节湿盛实证多用苍术。
形质之别:白术是球形拳头样,对比召集;苍术根较细长、散开。白术质量更细腻,苍术质量更粗陋。
气息之别:白术气息甘浓,而苍术气息富厚,较白术更猛。
儿科
运用
《本草汇言》有言:“白术,乃建设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临床关于积滞、厌食、泄泻、吐逆等患儿,如辨证为脾胃亏虚,常取其“健脾益气”之功,以白术与苍术同用,以求补运兼施。治婴幼儿腹痛,取其健运脾胃、甘能缓急之意,正如《内经》有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治赤子汗证,亦可与煅牡蛎、浮小麦同等用。
传闻故事
传闻南极瑶池有只仙鹤,衔着一支药草,想把它带到尘世,培植在最佳的处所。仙鹤到达了天目山麓上空,看到下界有一起依山傍水、朝阳避风的盆地,便起飞下来,把口里衔着的药草种了下去。仙鹤日里除草、松土和浇水,夜里就垂颈昂首保护在旁,日子一长,仙鹤竟化成了一座小山,人称“鹤山”。
有一年,鹤山四周产生一场大疫疠,不少人抱病在床。这一天,恰是玄月重阳,天高气爽,陌头来了一位小姐,白衣白裙,上绣朵朵菊花和点点朱砂。她摆了摊在叫卖白术,却免费分发给病人,有个药店东家见有益可图,就全数拉拢了下来。果真,这白术奇效非常,人们个个挣脱了病魔,药店东家发了一笔大财,他得寸进尺,想起小姐临走时说家住鹤山,便入山探求,可找来找去,找不着一户人家。东家娘懂得这事,心生一计,对着东家耳朵,如许这般一说,把东家说得喜形于色。
转瞬到了第二年重阳,那白小姐又来卖白术了,这一次,东家显得千般热情,搬凳献茶。白小姐一坐定,东家娘悄悄地用针穿了一根红线,别在了小姐的衣裙上,白小姐收了钱就走,东家却带了一个伴计,肃静的跟了上去。白小姐顺着一条小道往山坡上走,走着走着溘然不见了。东家和伴计马上满山探求,在山岗找着了一株穿戴红线的药草,香味扑鼻,东家幸福极了,说:“好!这个活宝物可落到我手里了!”高声叫唤伴计:“快!快!拿锄头来。”谁知一锄头掘下去,“啪”的一声,闪出一路金光,刺瞎了东家的眼睛。那株千老大白术,就九霄云外,再也找不着了。之后,再没有人见到那白衣小姐。
-END-
版权阐述
图文
源自《中药传闻》
编纂
朱子钰
专科稽核
赵霞
图文侵删
赵霞讲解门诊光阴
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