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与芍药甘草汤主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炙甘草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大*四两(去皮,清酒洗),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微服之。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此误也。
脉浮应该是伤寒,无汗的,但现在反汗出,小便又数,(这书里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就是小便频)。这就说明津液大量亡失,毛孔、小便失去收摄能力,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发汗的,应该是调理胃气,因为以上原因是胃气虚衰了。
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你再与桂枝汤,攻其表,再让津液丧失。此误也,这是错误的。
中间插一句,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如果有渴和小便数的,就不能再发汗了。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药用对了,病好得快,但药用错了,反应也是立竿见影的,身体会马上换一个新的症状给你看。不应该吃桂枝汤的,但你吃了桂枝汤,会马上四肢逆冷,因为津液再度亡失,同时胃也虚了,津液、血液达不到离心脏最远的四肢,所以厥冷,此时上半身也失去了润泽,咽喉也甘了,烦躁也出现了,因为胃不和,所以也出现吐逆的情况。这个时候病情就非常紧急了,手脚逆冷,得之便厥嘛,解决的办法就用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这个药,它能够养津液,也能缓急,这个病已经是非常紧急了。甘草干姜放在一起,就是健胃,养津,止呕,理中汤也是从甘草干姜汤里来的,加上白术和人参就是理中汤,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了。
以复其阳,就是要复它的津液,而不是等它发热,因为胃本来已经有热了,胃太虚而又有热,所以才咽干。现在主要就是要恢复胃气,如果胃气不恢复,津液是不会恢复的。这个病如果用滋阴救逆的方法,吃一个,死一个。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其脚即伸”。吃了甘草干姜汤,呕逆、烦躁都好了。厥愈,足温,四肢也不厥了,津液一到四肢,手脚自然就不厥了,也不冷了。如果脚急挛没好,就喝芍药甘草汤,因为芍药是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里加倍芍药再加饴糖而成的。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病是有热的了。开始的时候心烦,小便数,小便数是胃虚嘛!经过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的治疗,病都好了,但这个人有胡话,就是原文胃气不和谵语的情况,这个没有阳明里实的热,所以少少的给点调胃承气汤,不能多给,调调胃气病就好了。
这个“重发汗,复加温针而用”。仅仅是打个比方而已,如果真的转成阴寒证就必须用四逆汤来治了,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四逆汤的用途非常多,以后会慢慢讲到。
顺便说一下,本来太阳伤寒,应该发汗,但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数的影响而使他出汗,小便数在这个阶段是主要的症候。所以此时就不能发汗了,
这几个方都治小便数,甘草干姜汤对小便数、小便失禁、遗尿都有作用。后面还会讲到苓姜术甘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对腰痛,遗尿都有用的机会。芍药甘草汤用了大量的甘草,而甘草对浮肿者不利,要是有浮肿,那使用甘草就要注意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