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0日星期四天气:晴
01
人为什么会眩晕?
《*帝内经》中有“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的论断,说明风邪作祟依凭的是肝木。
而在中医理论中,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所谓“木静而风恬,木郁而风生”,风,缘木而升。
“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五行中,木、火主升,升力纠缠向上,气机异常波动就会引起晕眩,以上是《*帝内经》中的理论。
02
到了《丹溪心法》,有了这样的观点:“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
在气机异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条件,即“无痰不作眩”。
朱丹溪进一步分析了痰眩的成因,他认为:“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
于是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晕眩,是因为有痰,而痰是因为情志郁结产生的。
“痰者,脾胃之津液,或为饮食所伤,或为七情六淫所扰,故气壅痰聚。”
痰饮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性质重浊,一般游走于身体下部。
而“头为六阳之首”,人体头面部属阳,只能为清气所充养,不能耐受浊邪。
如果痰饮随风邪上冲头部,人就会眩晕。同时伴随恶心作呕,呕吐痰涎,头重如裹,舌苔厚腻。
03
在朱丹溪之后,《景岳全书》给出了眩晕的另一种可能:“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好嘛,又加了一条“虚”,这就是著名的“无虚不作眩”。
明代秦昌遇《症因脉治》进一步指出了“气虚眩晕之因”和“血虚眩晕之因”,即:
“气虚眩晕之因”为“悲号引冷以伤肺气,曲运神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入房伤肾”等;
“血虚眩晕之因”为“焦心劳思,忧愁郁结,心脾伤而不能生血;或恼怒伤肝,肝火内动,而煎熬血室。”
04
医学也是一门经验,经验都是要累积的。
此后,随着经验不断丰富,到了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将晕眩成因总结为:“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至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
眩晕病因病机愈发丰富和全面。
但事实上,不论是“无痰不作眩”,还是“无虚不作眩”,抑或其他,痰、虚皆为病因病机之标,为医者提供的是辩证之寄托;其病因病机之本多由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失血、外伤、劳倦过度所致。
现代观点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以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四型多见。
05
今天我们介绍主治痰浊上蒙的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除此前我们描述的主要症状外,这种情况下还应该有一条——脉弦滑。
该方是清代医家程仲龄受到李东垣《脾胃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的启发,以半夏、天麻为君药,合二陈汤而成。
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红,理气化痰,脾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全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对由于高血压、神经衰弱、内耳前庭水肿等原因引起的风痰眩晕、头痛有效。
Ms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