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ldquo君臣佐使rdquo
TUhjnbcbe - 2021/8/17 18:38:00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以后,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方剂的组成原则。汉·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首方剂,约有三分之二体现上述组成原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中诸多有效方剂的组成,亦配伍严谨,主从有序,说明汉、唐之际的临床医家运用“君臣佐使”制方理论已较为普遍。宋、金、元时期,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以其探讨《伤寒论》辨证立方之旨,开拓方论研究之先河,使《内经》的制方理论在后世医家创制化裁新方中得以推广。其后历代医家如张元素、李杲、王好古、何柏斋、许宏、吴昆、汪昂、柯琴等,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方剂的组成原则有所贡献和发展,丰富了方剂的制方理论,从而使“君臣佐使”理论在方剂的组成与具体应用上更臻完备。建国以来,随着《方剂学》学科的建立,方剂的配伍理论与方法得以系统地总结和研究,尤其是方剂实验研究的深人开展,进一步揭示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科学内涵。

鉴于“君臣佐使”组成原则的提出,经历了漫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不少医家对此认识颇不一致,加之有些方剂的组成不能完全用“君臣佐使”的制方理论加以解释,给方剂的系统整理与现代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为此,这里拟从“君臣佐使”的涵义、历代医家对此的不同认识及其研究展望等方面就此进行论述。

一、“君臣佐使”的原始涵义

“君臣佐使”一辞,亦见于《神农本草经》。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和应用的不同,以“君臣佐使”区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与方剂组成原则的涵义完全不同。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方制君臣,...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说明“君臣佐使"的原始涵义,有药性分类和制方理论两个方面。方剂“君臣佐使”的提出,源于《内经》,对此应严格加以区别。《内经》时期的制方理论,借喻当时的国家体制君、臣、佐、使的不同设置,提示药物在方剂中主次从属的不同关系。所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指出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者为君,辅助君药者为臣,应和臣药起治疗作用者为使。由于药物在方中的作用有主次从属之分,且“君臣佐使”的药味因配伍需要有多寡之别,故《内经》根据临床所需的制方大小,进一步对方剂的组成作出“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五”、“君一臣三佐九”等形式上的规定,从而使遣药组方有规矩可循。宋·沈括分析方剂的组成原则时指出:“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说,其意以谓药虽众,主病者在一物,其他则节节相为用,大略相统制,如此为宜。”《梦溪笔谈》说明“君臣佐使”是据药物在方剂中的主次用而决定的。明·何柏斋进一步补充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医学管见》这对“君臣佐使”涵义的论述进一步有所阐发。

二、历代医家对“君臣佐使"的认识

自《内经》提出“君臣佐使”制方理论以来,不少医家从不同角度力图探讨区分“君臣佐使”的客观依据。概括起来,约有以下三方面。

1.根据方中药量大小区分“君臣佐使”

君药是方剂组成的主体,其用量在方中相对较大,而臣、佐、使药依次量小。所以,不少医家将方中药量大小作为区分“君臣佐使”的依据。李杲曾谓:“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脾胃论》)王好古亦谓:“为君者最

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为证所主同者,则等分。”(《汤液本草》)吴球更具体指出:“凡用药铢分,主病为君,以十分为率,臣用七八分,辅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活人心统》)以上根据药量大小区分“君臣佐使”的论述,确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药物在功效特点、作用强弱及质地轻重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加之治疗需要有所不同,若完全以药量大小为准,则未免有失偏颇。如《伤寒论的大承气汤,柯琴认为“厚朴倍大*,是气药为君”(《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对此有必要加以讨论。首先从大*与厚朴的药性来看,前者苦寒,功长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活血化瘀;后者苦温,效在行气导滞,消痞除满,故对阳明腑实热结之证,宜以大*为君。其次,从三承气汤用药剖析,有用厚朴者,亦有不用厚朴者,惟大*为必用之品,说明三方均名“承气”,是以大*为君。第三,与《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比较,其药物组成与小承气汤相同,用量却与大承气汤一致,突出行气药为君,主治腹满痛而闭者,却不称为承气汤,而名厚朴三物汤。可见,方以泻下为主,则君以大*;以行气为主,则君以厚朴。因此,若仅以方中药量大小区分“君臣佐使”,是不够全面的。

2.根据方中药力大小区分“君臣佐使"

由于临床治疗的需要,方剂的组成一般要求君药的药力较强,臣、佐、使药则相对较弱,故有些医家主张应据方中的药力强弱区分“君臣佐使”。如张元素所谓:“力大者为君”(录自《本草纲目》),即是指此而言。然而,方中药力的大小与剂量、剂型等亦有关系,若单纯强调药力的大小,则不够确切。如《金匮要略》的枳术汤与《脾胃论》所载的积术丸,皆由枳实、白术二味组成,主治脾虚痞满之证。前者以痞满为主,故用药力较强的积实消痞为君;后者是以脾虚为主,所以用药力较弱的白术健脾为君。若拘泥于枳实、白术二者药力的孰强孰弱,忽略两方在用量和剂型上的差异,只能得出与原方本意不同的结论。又如《伤寒论》的麻子仁丸,方以麻子仁为君,为润下法的代表方剂。若以方中各药的药力而论,则大*泻下之力强,应为君药,如此既有悖麻子仁丸立方之旨,又与三承气汤配伍意义无法区别。所以,仅据方中药力的大小进行区分

“君臣佐使”,亦是不够全面的。

3.根据方剂命名的药物区分“君臣佐使”

历代方剂,大凡以其药物命名者,一般多为方中的君药,如麻*汤、桂枝汤等;或依“君臣佐使”顺序排列者,如麻*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等。不少医家从方剂命名的药物分析其“君臣佐使”,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以组成药物命名的方利,其涵义亦是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君药。如《伤寒论》的十枣汤,为攻逐水饮的代表方剂,该方以大戟、尧花、甘遂峻下逐水为君、臣药,而以补养脾胃的大枣佐药命名。究其方义,盖因峻下逐水之品,易克伐脾胃,损伤正气取十枣煎汤送服,既能补脾养胃,又可缓和其峻烈之性,减少毒性反应,俾下不伤正,同时提示大戟、芜花、甘遂三物与甘草相反,不可贸然配伍,故方名“十枣”,实寓深意。又如《备急千金要方》的神曲丸,本为心肾不交,水不济火的目疾而设。方中磁石入肾,益阴潜阳为君;朱砂入心,清心安神为臣。二药合用,既滋肾潜阳,使肾精内充,耳聪目明;又交通心肾,俾水火既济,神志亦安。方以神曲命名,一是因为心肾不交,水不济火,除心、肾两脏失调外,亦与中焦脾胃失其斡旋有关,神曲消谷健脾,能斡旋中焦,有助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是由于磁石、朱砂皆金石类药物,易于碍胃,神曲健胃助运,与之相配,既可避免金石药碍胃之弊,又能使水谷精微速化而上注于目。因此,单纯依据方名中的药物区分“君臣佐使",难免有凿枘不合之弊。

以上所论,说明方剂的“君臣佐使”,是根据药物在方中所起的主次作用和配伍需要确定的,又与药量大小、药力的强弱等密切相关。若能全面地加以综合分析,对于方剂组成原则的理解,以及指导成方的应用和创制新方,均大有裨益。

摘自《方剂的配伍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ldquo君臣佐使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