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王宪武中医经方工作室
近些年来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重新学习,再一次对胡(希恕)——冯(世纶)学术体系有了更深理解,结合临床,对《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有了新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有不足之处请同道多多指正。
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不合理用药后,造成里实热的阳明病。造成阳明病多用承气汤辈治疗,然而,随意选用一个方剂应用就可以了吗?回答是一定不行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呢?仔细阅读《伤寒论》便知。
小承气汤虽然为攻下剂,但是以下热为长。其主要辨证要点是: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谵语、发潮热(其热如潮)。《伤寒论》相关条文论述颇详: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脉浮,治应发汗,今见自汗出,小便数,心烦,为津液虚于内外,呈现阳明热结;脚挛急,说明津液虚,不能濡养筋脉;虽然见微恶寒、脉浮等表证,也不可用桂枝汤再攻其表,若用之发汗,则重伤津液,必病变百出,如果谵语,说明胃气不和,阳明里热已成,则用小剂量调味承气汤,使胃气和则愈。
第70条:发汗后,无汗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表解,不应发热,恶寒。如果无热,恶寒者,已陷入阴证;如果不恶寒,反热者,则传入阳明,形成阳明里实热,当和其胃气,清阳明里热,宜用调胃承气汤。
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这一条是以脉论证,不好解读。太阳病不解,说明已经用其它方法治疗过而不解。脉阴阳俱停,是脉自和,《伤寒论》明确指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愈。”所以,脉阴阳俱停是阴阳自和的脉象。振慄汗出,是病愈前的征兆,为暝眩反应。阳脉微,是浮弱之脉;阴脉微,是沉弱之脉。阴脉微,是由于亡津液,胃中干燥,里热已显,宜调胃承气汤下热救阴。
太阳病不解,一是脉自和,振慄汗出而病解;二是病还在表,脉浮缓,宜用桂枝汤加减治之;三是,津液已伤,热已入里,胃中干燥,宜用承气汤辈随证治之。
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时间比较长,已传入阳明,出现谵语,里热已成,当以调胃承气汤治之。小便利,大便应当硬,而反下利,脉还是阳明(沉滑数)的脉象,说明是用其它的药物攻下了,这是误治。如果下利,脉微厥,是已经传入太阴,按太阴病论治;今脉还是阳明的脉象,还谵语,说明里实热未去,宜用调胃承气汤治之。
这里的“脉调和”不是脉自和,脉自和是病愈之脉,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脉调和应是脉沉数或滑数的脉象。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自欲极吐下者,先此时,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极吐下,故知也。
太阳病时间比较长,愠愠欲吐,郁郁而烦,胸中痛,特似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但是,小柴胡汤证不应大便溏,今腹微满,便溏,知道不是小柴胡证。如果此时自己服过吐下药,使胃气不和而烦,虽大便溏,为内热所致,可与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热利,是里虚寒,不可以用。
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未经吐下,心烦者,是阳明里实热引起的,宜用调胃承气汤。
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属胃也,应是属胃家实也,必有脱简。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是热已传里,蒸蒸发热,此热是胃家实的阳明里热,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此条简约。伤寒不可吐,今吐后腹胀满,因吐伤津液,胃中干燥,里热成,致胀满,当有烦热,大便不通,宜调味承气汤。
上述可见,外感热病,治法不当,或自己乱用药,造成里实热,出现调胃承气汤证,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临床中亦有原发病即见调胃承气汤证者,如:吾邻居,耿某某,女,56岁,河北承德人。糖尿病多年,近来头痛,自汗,心烦热,身灼热,不恶寒,腹胀,大便不通3天,小便*,闻知吾回,速邀至其家,望舌质红,苔*,脉滑数。与调胃承气汤加当归、生白术治之,大*12炙甘草10芒硝16(冲服)当归10生白术60,1剂,水煎服,日二次。服一煎,至夜幕,排硬便如栗,天明排稀便二次,头痛已,汗出少,微烦热,腹胀减,口渴,嘱减大*为10、芒硝为10,加天花粉10牡蛎20,5剂,水煎服。
小承气汤是大承气汤去攻坚除热的芒硝,又减小厚朴的用量,其攻下里实热的力量明显小于大承气汤。虽然下热不足,但长于治满。因此,本方适用于腹胀满,大便不通不久,无潮热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较详: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脉迟不及,常主虚寒,但阳明里热到一定程度,气血受阻,而脉亦迟,见汗出不恶寒,此为阳明外证,其人仍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等是虚实互见,宜白虎汤治疗,不可攻下。
如果汗出不恶寒,并有潮热,虽然脉迟,要排除外证已解,见手足濈然汗出不断,大便已硬,才可用大承气汤。
如果汗出虽多,只是微发热,并且恶寒,脉虽迟,是表虚之象,宜先用桂枝汤以解其外。
虽然发热不恶寒,但无潮热,说明里还未实,不可用大承气汤,即使腹满而喘,大便不通,只可少服小承气汤微和胃气,慎不可大泻下。
《伤寒论》中有关身重的论述很多,而无一可下者,若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用大承气汤则大错特错,必伤胃气而病重。
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已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发潮热,原则上表已解,里实热已显现,可以攻下,但是,用什么方攻下,必须详辨。大承气汤为峻下之剂,有潮热,同时大便坚硬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易应用。本条不见大便硬的明确之证,但病程比较长,恐其大便硬,与小承气汤试服之,试也是治。如果大便通为最好,不通,只是放屁,虽无效,但也无害,再与大承气汤更为妥当。不过,潮热而大便先干后溏者,为小承气汤方证,不可与大承气汤。冯世纶先生谓“见大承气汤疑似之证,先与小承气汤,亦可视为定法,虽云试之,实即治之。”
第条: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由于汗出多,津液伤,胃中干燥,大便硬而谵语,但不发热,更无潮热,所以不可与大承气汤,宜与小承气汤,服一次,大便畅通,谵语止,不可再服,当慎之。
第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病不可用吐下之法,更不可发大汗,如果吐下、发大汗,必伤津液,胃中干,出现微烦小便数,大便硬,但无谵语,潮热,也不可用大承气汤,宜用小承气汤和之。
本条小便数是胃气虚,上不制下所致。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津液伤,胃中干,里实热不重,大便硬者,都宜小承气汤治疗。
第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治大病难,治可疑之病更难,本条所述即疑似之证,临床宜细心观察,仔细辨证,谨慎用药。排除无太阳证,无少阳证,若脉弱,说明是正气虚之象,虽见烦躁、心下硬,阳明内结者,需用小承气汤,也要少少与之,微和胃气,稍安其烦,令小安,注意观察,根据饮食情况,大便情况用药,大便先硬后溏,说明小承气汤显效,如果小便利,大便硬,才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如有粗心,必成坏事。此条与条同是提示我们见阳明疑似可下之证时,当小心谨慎行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1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谵语是里实之侯,下利而谵语,必有燥屎,宜小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一):《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本条结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7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可知后之不利,大便不通,胃气不得下行,逆于上则哕,热上扰而谵语,治以小承气汤。
由上述可见,小承气汤长于治满,而下热不足。从小承气汤方:大*(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炙,大者)三枚来看,大*泻下通便作用明显,但攻坚、除热较弱,大便燥结重,其热如潮者,必须用芒硝。
大承气汤攻坚除热,荡涤胃肠,通利水谷迅猛,任何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乃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所不及,临床注意鉴别。今录《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大承气汤方证,以供参考。
大承气汤方:大*(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上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攻下,芒硝软坚,两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大承气汤救急方,厚朴枳实硝大*。
阳明实热满塞闭,迅猛通利涤胃肠。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
见前小承气汤方证。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燥屎即硬便,矢气即放屁。有潮热为里实的确证,故阳明病潮热,若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而无其他证候足以证明大便之硬否,可先试服小承气汤,服后不大便而转矢气者,即为有燥屎的确据,便可用大承气汤;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则下初头硬后必溏的大便,种情况是不可用大承气汤的。如果不经试服小承气汤,而误用大承气汤攻之,则必致腹胀满、不能食的里虚证。虚欲饮水自救,但胃气虚饮水则不受而哕。其后发热者,是说服小承气汤,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潮热即已,但以后又复发潮热的意思。这种情况必大便又硬而少,仍宜用小承气汤以和之。当然服小承气汤后不大便,则可与大承气汤。若不能转矢气,慎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阳明病潮热,为里实可下的证候,但用什么药攻下,还须进行方证之辨。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见大便硬结者,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硬的证候之一。而本条则无大便硬的明确证候,但潮热和六七日不大便,有可能为大便硬结,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不过若潮热、不大便,即实系先干后溏者,亦是小承气汤证,若试与大便硬的小承气汤证,只能使之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则最妥当不过。故遇到大、小承气汤疑似之证,先给服小承气汤亦可看成定法,虽说试之,实即治之,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太阳伤寒,治当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故病不解,邪热乘吐下之虚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而不恶寒,则外已解,当可攻里。独语如见*状,即谵语之甚者。潮热而谵语,大便已硬,为大承气汤证。
证之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即捻衣襟、摸床沿。惕而不安,即无故恐惧而不安。此皆意识模糊、生机欲息的形象。气将脱则微喘,精欲竭则直视。脉弦属太过主实,故还可用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而望生。脉涩属不及主血少,邪实正虚,已难于攻治,故不免于死。
若上述之轻微者,只发潮热而谵语,则无关于生死大事。不过里实热结,宜攻而己,大承气汤主之。若服后得快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确证。胃有热当能食,今反不能食者,乃里实更甚,即胃中有燥结的宿食关系。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燥结只大便成硬耳,但均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汗出多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结,谵语即里有燥屎的确证。此为风也,是说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者,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使外邪尽陷于里,势必加甚其语言错乱。表虚里实,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比较原证更重一筹,但下之均当愈,宜大承气汤。
汗越于外,则津液竭于里,若复热实,燥结至速。谵语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轻视,一俟表解,即须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后有发热汗出的急下证意即在此,可互参。
《伤寒论》第立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澹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而言。若太阳病证已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证已极明显,故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后,遗热未除,故心中懊而烦,若里有燥屎,腹当硬满而拒按,则仍可攻之。若只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溏,为栀子豉汤的虚烦证,则不可攻之。如确审其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心中懊而烦为栀子鼓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其主要区分即在虚满与实满,此腹诊之所以必知者。攻毒必尽。
《伤寒论》第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肠中干,大便成硬,欲行难通,故绕脐痛而烦躁。欲行暂止则痛与烦亦暂止,时休时作,故谓发作有时,此亦有燥屎的确证,言外宜大承气汤攻之。
《伤寒论》第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症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见桂枝汤方证条。
此只日晡所发热而脉实,又何须大承气汤的猛攻?殊不知方发汗汗出即转属阳明,其病传变迅急,来势猛恶可见,于此正在变化莫测之际,当头痛击,亦正其时。医家不但要知常规,更要知随机应变,可与后之急下诸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下以后,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烦未解,并腹满且痛,此仍为有燥屎之证。其所以大下之后还有燥屎者,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尽的缘故,宜大承气汤再下之。
此即承前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条,而重申攻毒务尽之义。
《伤寒论》第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则大便当溏,今以里热盛实,边结边流,因致大便乍难乍易。虽外时有微热,但其人喘冒不能卧,显系实热自里迫上的证候,因断言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见前小承气汤方证。
《伤寒论》第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中不了了,是说视物不清的意思。睛不和,是说睛昏暗而不光泽的意思。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并无其他
明显的表证和里证,而只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热实于里的险恶证候。外迫虽微而上攻甚烈,病势猛剧,治疗稍缓将危及生命,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表证突然而罢,里实证候不待形成即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精气欲竭的险恶证候。传变急剧,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哪容“只大便难而身微热”再行观望之,理应急釜底抽薪,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第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若见发热而汗多不止者,这是热盛蒸腾于里,津液欲竭于外之象。宜急下热以救津,如稍有迟缓则不能救急,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而病不解,马上传里腹满痛,传变如此迅速猛恶,稍缓则险证蜂起,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以上3条,均以病情猛恶而行,应急制变之治,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变立至,学者宜仔细玩味而熟记。
外感重症,表证解,突然两目直视,视物不清,发潮热,大(臭汗)汗出,腹满痛,当问二便,注重腹诊,有急下指征,当机立断,不可延误。
《伤寒论》第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承上条言,虽已下之,则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病未尽去,故还应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滑而数,主里有实热,故下利脉滑数,当有宿食,宜以大承气汤下之。
古人以为阳明属土,少阳属木,阳明与少阳合病则呈木克土,故必下利。此和后之“脉不负“以下一段文字,均属五行推理,这里从略。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已有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利清水,色纯青,谓所下皆青色秽浊的水样便。热结于里,故心下必痛,此即《瘟疫论》所谓为热结旁流者是也。边下清水,边实结心下,热亢津亡,灾祸立至。口干燥者,已见其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以上所述常见于瘟疫症,病势猛恶,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形似少阴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阴病冠之,其实为热实于里的阳明病。胡老亲身体验:年轻时,一日正在睡中,突然身如倒,昏冒不知所以。初以为梦,嗣后以腹痛欲便,乃知己病。遂下利黑水样便二三次,臭恶异常,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请西医注射药针,天明头脑稍清,但口干舌燥、腹满痛不休,因服大承气加甘草汤得快下乃安。因所患与本条论述颇相似,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已属里实可下之证,况由少阴病传来,须虑其津液枯竭而致虚,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津液虚损则易致热实,热实更易致津液枯虚,虚实相搏,则虚者益虚,实者益实,正虚病实,将难任药矣。故少阴入阳明略见其端,即宜急下。
少阴病以传太阴、厥阴为多,也有传少阳、阳明者,但是比较少。以上3条,除自利清水1条外,其余2条皆少阴病传变为阳明病者,不可不知。少阴病以传太阴、厥阴为多,也有传少阳、阳明者,但是比较少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xiechi),可与大承气汤。
口噤,即牙关紧闭。卧不着席,谓背弓反张,仰卧则背不着于席。齘齿,即上下齿相切意。
热壅于里则胸满、津燥、筋急因致痉。口噤以下为痉之剧烈状,此可与大承气汤以下其热。
破伤风多见此证,宜注意。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浮大主热盛,而涩主血少。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宿食实于里则发热,荣卫源绝则血少,故脉应之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涩而微也,宿食当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脉数而滑者,为热实于里之应,故知此为有宿食,宜大承气汤下之即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承气汤。
下利一般多能食,里有宿食则不能食,里实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噤口痢多由与有宿食者,宜注意。
以上3条为宿食不化,阻塞不通,腐化生热,耗伤津液,当下之,与损谷则愈意相同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当脉弱,今下利而脉不微弱,三部皆平,为不虚偏实之候。按之心下坚,显系边流边结之证,故当急下,宜大承气汤。
里实,阻碍气机所以脉迟,更要注重腹诊。如下条: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迟主寒,但里实甚者则脉亦迟,今迟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热实甚明,故下利见此脉,则知为里实所致,实不去则利不止,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气汤。
下利,虚人最甚,脉当微弱,今脉反滑为里实之应,故谓当有所去,须下其实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0条:下利己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即所谓休息痢,因初病时未能驱尽病毒,故至时复发,当下尽其毒,宜大承气汤。
痢疾常见上述四证,注重脉证,更以注重症状和腹诊,攻之,邪气热毒尽去而病愈。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见小柴胡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表证而少腹坚且痛,其为恶露结滞不去甚明,更审其人不大便、烦躁发热,尤其倍于日晡时,而脉微实,不食,食则谵语,一派里实的证候,至夜即愈亦有别于一般的瘀证,以知为热实于里,因使恶露结于少腹而不去也,故宜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恶露不尽,一般不宜大承气汤,但由于热实而致恶露结而不去者,又非此不治,不可不知,关键所在,须辨方证。
此膀胱是指小腹部位。
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里实热大便难者。
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阳明腑实证的攻下峻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澹语者。
(3)阳明病澹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澹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汗出、大便难而澹语者。
(6)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脯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传为阳明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传为阳明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综上所述,三承气汤,虽然都是属于阳明泻下剂,但是,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而治满不足;小承气汤长于治满,而下热不足;大承气汤既下热又除满。
寒暑假期间是治疗近视的好时机。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又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所有的中小学生都上网课,导致视力下降,很多中小学生患了近视眼,经检查,认为不可逆,都需配镜矫正。其实,患了近视眼,中医有办法,通过六经八纲辨证,运用经方,捏筋刮骨等方法,既可以预防近视,又可以治疗近视。寒假期间是治疗近视的好时机。
王宪武老师,生于中医世家,七岁随家父采药,十二岁学医,十六岁单独迎诊,先后在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和承德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习。行医三十年来先后拜六位名(明)师学艺,探索出一套系统预防和治疗近视眼方法,运用中医经方、手法(捏筋刮骨)、针灸、独家祖传秘方等多种手段,详细辨证治疗近视,达到见效快,疗效好,标本兼治的效果,使很多中小学生视力恢复正常,摘掉近视镜,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
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