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才年10月生,广东兴宁人,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等,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中医药诊治神经内科及其他内科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等)、眩晕、头痛、痴呆、癫痫、颤证、失眠、郁证等。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周某某,女,69岁,籍贯江西上饶,年10月17日来诊。反复头晕30年。刻下见:头晕,伴耳鸣、多汗、心慌、乏力,遇寒可诱发。遇风、阴雨天可出现皮肤水肿,易发口疮、牙痛,纳可,寐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未询及高血压病史。四诊合参,诊为眩晕,证属肝肾气血亏虚。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法。拟方如下:*芪(北芪)45g,*参(熟*参)20g,天麻15g,生山萸肉15g,石菖蒲15g,白术10g,竹茹15g,茯苓(云苓)15g,芡实15g,制何首乌15g,女贞子(盐女贞子)15g,麦冬10g。水煎内服,共7剂。另:复方北芪口服液1支,每日3次;银杏叶滴丸5丸,每日3次。
二诊(.10.24)上方服7剂,药后心慌好转,仍头晕,但较前减轻,口微干,纳可,寐可,大便可,小便调。舌淡红,少许齿印,苔*白腻,脉弦细。调方如下:患者舌苔由*转白,热象较前减轻,可去麦冬、竹茹、芡实,加川芎、巴戟天、淫羊藿以期阳中求阴,阴阳并补,增强肾中动力以助气血之生化。三诊(.10.30)服药14剂,患者头晕缓解明显,现头部少许昏沉感,晨起明显,无耳鸣,双耳无堵塞感,无听力减退,无头痛,睡眠较前好转,多汗畏寒,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调方如下:患者现畏寒汗出明显,可在上方基础上易女贞子为益智仁,并加用鹿角霜、浮小麦以助阳实卫敛汗。四诊(.11.07)头晕、畏寒汗出、睡眠等好转明显,近期有口疮,去鹿角霜,加麦冬滋阴清热,余无不适,获效守方继服14剂,巩固疗效。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复方北芪口服液可长期服用,随访数月眩晕未再发作。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加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医文献中对其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着非常丰富的论述,古代医家对其的论治不外以下几个方面:1.从痰论治,代表人物当属朱丹溪,其在《丹溪心法·头眩》中有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2.从痰瘀论治,由于津血同源必然致痰瘀相关,张仲景云:“血不利则为水。”痰瘀常伴随出现,治痰不忘瘀是论治眩晕的重要方法。3.从风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引起眩晕的风,既可以从外感受的风邪,更多的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而引动的内风。4.从火热论治,头为诸阳之会,火性炎上,同气相求则易上扰清窍,肝阳上亢,风火生眩也是非常常见的。5.从虚论治,临床上眩晕多与虚有关,张景岳最早提出“无虚不作眩”,并认为眩晕因虚所致者十有八九,尤其是老年人肝脾肾三脏功能逐渐衰退,非补不能从根本上治眩。
刘老也认为老年人脑病的发生多与肝脾肾亏虚,脑髓渐空相关,故多以补立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兼夹的不同病理产物佐以熄风、涤痰、活血通络之药,用之临床多有良效。本案患者表现出阴阳两虚之象,痰瘀象不显,初诊时舌苔少许*腻,考虑此时尚存在虚热之邪,患者平素易发口疮、牙痛也说明患者易生虚热之邪,故组以山萸肉、女贞子、制首乌、芡实滋补肝肾之阴为先,并稍加竹茹、菖蒲清热化湿开窍,待至二、三、四诊时,患者舌苔转白,热象已除,此时兼顾患者阳虚之本,加用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暖肾之品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并补;用*参、白术、茯苓等取四君子之意补养后天以助气血生化,并重用*芪益气升提载气血上达脑窍。先后之本得补,病本得除,佐以天麻、川芎等治眩晕之要药则面面兼顾,疗效确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