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解《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少阳是标,相火是本,说明相火是少阳的本气,而相火属三焦,则少阳当从三焦论述,不是胆。但三焦相火主一身阳气升发,故主春气的肝胆从三焦相火而化,五运六气理论称作“厥阴从中气少阳”而化,俗称三焦相火寄予肝胆。张元素说:“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告诉我们,少阳主寅卯辰三时,而寅卯辰三时正是东方日出的地方,所以少阳之气就是日出生生不息之气,少阳相火就是东方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瑰丽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身体。少阳三焦相火这轮红日,决定着人体的基本温度,这个基本温度的变化决定了人的生老病死,是何等重要啊!可是《伤寒论》注释家绝大多数都把少阳解释为足少阳胆经,失去了少阳三焦相火的真谛。少阳生理1.阳气之主:少阳主相火,为阳热之气,输布阳气,充周一身,起着温煦长养的作用,热蒸湿动,故其热中有湿,并不燥烈。2.少阳主表:《灵枢·本藏》曰:“三焦膀胱……腠理毫毛其应。”毫毛在表,故知少阳三焦主表。又《素问·刺禁论》说“心部于表”,《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君火以名(王冰注),相火以位”,相火代君行令,也说明少阳三焦主表。3.蒸腐水谷,化生营卫气血:相火在中宫蒸腐水谷化生营卫气血,相火蒸动膀胱水液,使阴静之水,动而化气,冉冉而升,充盈周身。静水变成动水,流而不腐,濡养着各脏腑组织。4.三焦主升降出入:《灵枢·本输》曰:“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机体内气体的运行交换,有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及肾纳气。组织属于腠理。所以少阳上注肺、下灌肾,通于腠理,主持着机体气的始和终及升降出入,阐明了人体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气依靠血液的运输布散周身,故经历于五脏六腑,进行新陈代谢的排泄。5.主持原气:少阳三焦相火主人身之元气。如《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指营气、卫气、宗气),经历五脏六腑。”说明三焦是气呼吸出入及升降的通道,人体之气,是通过三焦输布到脏腑及全身各部分的。《中藏经》将三焦主持诸气的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它在《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中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6.主持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相火“主持诸气”,是体内水液正常运化的根本条件。这个水液的循环运行,上达于天——肺,肺主天气为水之上源,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归于地——脾土,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说明膀胱也属于土地。这可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自然现象得到理解,“上归于肺”就是“地气上为云”的过程,“下输膀胱”就是“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少阳三焦统帅着肺肾脾三脏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见图1。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说明了少阳三焦相火与水液的密切关系。《说文》:“承,奉也。”奉者,涵养之意,一方面说明只有水才能调节相火这轮红日的温度,另一方面说明只有相火这轮红日才能气化水液。少阳病理及证治由少阳的生理可以推知少阳的病理。少阳三焦相火主一身阳气,所以少阳三焦相火的盛衰就决定了少阳的病理变化。少阳相火太盛或外感暑气,则发温病,病位在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肺气胸中,《伤寒论》称作“三阳合病”,就是白虎汤证,壮火伤气津则加人参,重伤津液则是竹叶石膏汤证,衣之镖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称此大小白虎汤为外感天行病。少阳相火不及则阳气虚,扶阳则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称大小阳旦汤证(即《伤寒论》桂枝汤证、建中汤证)。少阳火郁则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小阴旦汤证(即《伤寒论》柴胡汤证、*芩汤证)。《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君火以名(王冰注),相火以位。”相火代君行令,故多太阳少阳合病,即少阳不及的病位多在太阳。而少阳火热太过必克肺金,故多少阳阳明病。(见图2)于此可知,不能认为只有小柴胡汤才是少阳病的主方和小柴胡汤证才是少阳病的主证,必须改变现行的这种观点。少阳太过、不及、火郁三证,只有白虎汤证温病禁汗、吐、下,小柴胡汤和桂枝汤都是发汗剂,所以不能笼统说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少阳相火虚衰则水不化气,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水液病,如小青龙汤证、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少阳病多在太阳和阳明篇,所以少阳病本篇条文很少,实际上在六经病中少阳病最多。少阳为游部,六经皆有少阳病。少阳之为病《伤寒论》少阳病篇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知少阳与口、咽、目有密切关系,这是说少阳的本气相火盛衰所发之病,不是小柴胡汤的专利证。少阳主阳气,《灵枢·卫气行》说阳气平旦出于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灵枢·经别》说:“足少阳之正……上挟咽……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三焦相火寄予胆。《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是厥阴,一阳是少阳,二者主春天生阳之事。厥阴为风,少阳为火,风火上炎心肺多病急慢性咽喉炎。绝,就是不生阳气了,则阴盛阳衰,属于太阴“脏寒”,故云“病在土脾”。阴气弥漫,故见“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证。《灵枢·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素问·奇病论》说:“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为什么胆汁会外泄呢?因为胆内寄有相火,火旺胆液沸腾则外泄于胃。总之,口苦乃火气为病。干者,是缺乏津液所致。其因有二:一是火旺伤津液所致;二是火衰不能蒸布津液所致。眩者,眼睛昏花、视物摇晃不定或旋晕。如《说文》:“眩,目无常主也。”《释名·释疾病》:“眩,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遥遥然不定也。”《素问·五常*大论》说:“其动掉眩巅疾。”何以致其眼睛昏花或视物摇摆不定呢?水、火、风也。火能照物,火衰则视物不明。水也能照物,水亏则视物不明。再者,水动、火动、风动,则“遥遥然不定”。由此可知,少阳相火不能蒸化水液上注津液于目,则眼睛昏花。风火上扰则视物摇摆不定。
少阳病的四大特点
少阳病,可以有经证,可以有腑证。邪在经脉的,那就是经证;邪在脏腑的,那就是脏证或者腑证。当然对于少阳病来说,常常是经腑同病,少阳病的特点是经腑同病。你看太阳病经表证,中风、伤寒是独立的证候,蓄水、蓄血是腑证,也是独立的证候;阳明病,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前代医家有把它叫做阳明热证,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所说的经是泛指证候,都可以笼统的叫做经,它是和腑证相对而言的。而阳明腑证呢,有腑实证,有脾约证,有津亏便结证,有阳明蓄血证,经证和脏证都是分开的。对少阳病来说,经脉受邪的时候和胆腑三焦受邪的证候常常同时发生,在治疗上,也使用小柴胡汤一个方子来治疗。这是第一个特点,我们在第一个特点上应当加一个容易经腑同病。
第二个特点,容易气郁,易化火。为什么它容易气郁?因为少阳本身是主疏泄的,它一旦得病,就必然疏泄不利,所以我们治疗少阳病要抓一个郁字,一定要疏郁。为什么易化火,因为少阳内藏相火,它所藏的阳气不亢不烈,但是蒸蒸日上,一旦邪气郁遏了少阳相火,它就特别容易化火,所以我们治疗少阳病要抓一个郁,要抓一个火。
第三个特点,易生痰、生饮、生水。少阳病为什么容易生痰、生饮、生水?这和手少阳三焦腑受邪之后气机失调是密切相关的,三焦是水火气机的通道,特别是三焦是水道,三焦为水道,所以一旦少阳受邪,三焦水道不利,水邪内留,它必然要生痰、生饮、生水。当体内水湿内盛的时候,反过来又阻滞三焦气机,阻滞少阳气机,加重了少阳阳气郁的证候,加重了少阳郁火内盛的证候,所以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时候不要光想到了气,还要想到痰、饮、水、湿的问题。
少阳病的第四个特点是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三焦气机畅达,则太阳表气调和,现在少阳受邪,三焦不畅,很容易引起太阳之气的输布失调,那就可以伴发太阳表气不和的证候。胆腑是藏精汁的,是喜疏泄的,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藏精汁的功能正常,精汁的排放是有规律的,太阴之气可升,阳明之气可降,阳明可以受纳,太阴可以运化。现在当少阳胆腑受邪,气机郁遏而化火的时候必然也容易引起阳明和太阴之气不和。
这就是少阳病的四大特点,在中医临床的时候,应当紧紧的抓住这四个特点。
高良姜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草豆蔻(去皮)、陈皮(去白)、当归(微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分;人参(去芦)半两。
炮制上件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冷伤,脾胃不和,腹胀气闷,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45克(锉)厚朴6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0克当归30克(锉碎,微炒)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温里散寒,下气行滞。治卒心痛,腹胁气胀,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两,乌药1两,京三棱(并锉)1两,吴茱萸(水浸1宿,晒干)2两(与上3味相和炒,待茱萸焦即住火,净,拣去茱萸不用,将3味与后药同捣),丹参(锉,微炒)半两,沉香(锉)半两,莎草根(炒去毛)半两,当归(切,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研)半两,槟榔(微煨)半两,麝香1分(别研入)。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厥心痛。面色青黑,眼目直视,心腹连季胁引痛满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煎茯苓汤调下;或炒桃仁酒调下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圣惠》卷四十七: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两(锉),木瓜1两(干者),香薷1两,梨枝叶1两半,人参3分(去芦头)。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霍乱。冷热不调,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温频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圣惠》卷四十三:高良姜散别名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半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草豆蔻1两(去皮),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丁香半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脾虚腹胀,肠鸣切痛,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高良姜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圣惠》卷四十三: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两,白豆蔻1两,桂心1两,芎藭半两,丁香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冷气不和,心腹疼痛,或时呕逆,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侵,去白瓤,焙),木瓜2两(干者),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3分,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转筋、吐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半两(锉),桂心1两,木瓜2两(干者)。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过多,遍身筋转,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
《圣惠》卷五十一:高良姜散处方高良麦3分(锉),诃黎勒皮1两,白术3分,赤茯苓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细辛半两,桂心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气虚冷,胸膈冷气,痰饮,口中清水自出,胁急胀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四十七: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3分(锉),桂心3分,木瓜2两(干者),肉豆蔻1两(去壳),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转筋,疼痛,欲入腹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为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圣惠》卷五十一: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3分(锉),肉桂3两(去皱皮),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木香3分,赤茯苓1两,诃黎勒皮2分,大腹皮3分(锉),人参1两(去芦头),草豆蔻半两(去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破冷气,化宿食。主痰饮。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三十九: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草豆蔻3分(去皮),白术半两,沉香3分,干紫苏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饮酒后脾虚,心腹胀满,不能消化,头疼心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3两。
制法上酒浸,纸裹,入慢火内煨令熟,为散。
功能主治胃气极冷,卒病心痛,吐逆寒痰,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暴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两半,陈橘皮(去白,焙)2两,陈曲(炒)半两,肉豆蔻(去壳)1两,干姜(炮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五味子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腹中虚鸣。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陈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圣惠》卷八十四: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霍乱,心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八十四:高良姜散别名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1分(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草豆蔻1分(去皮),当归1分(锉碎,微炒),桂心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冷伤,脾胃气不和,心腹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高良姜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七十八:高良姜散别名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锉)1两,当归(锉,微炒)1两,草豆蔻(去皮)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腹内疼痛。
用法用量高良姜汤(《明医指掌》卷九)。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圣惠》卷四十七: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两(锉),干木瓜半两,莲子心半两,菖蒲半两,丁香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冷咳癔,气厥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