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备受农民依赖,是刺儿菜的克星,二氯吡
TUhjnbcbe - 2025/5/24 17:51:00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前言

农村刺儿菜(小蓟)日趋泛滥,对灭生性草甘膦已经产生较大抗药性,采取人工拔除,其强大的根系(根系长度可达60-80㎝)无法彻底拔出,不但劳动成本高昂,且易二次萌发。

二氯吡啶酸的出现,防治成本和防治效果均能媲美草甘膦,解决了刺儿菜的防治难题,一时间,二氯吡啶酸就成了农民朋友防治刺儿菜的依赖。

然而,二氯吡啶酸虽然是刺儿菜的“克星”,但也是个隐形的“炸雷”,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各种药害事件频频发生,让人防不胜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认识二氯吡啶酸

二氯吡啶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激素,具有持久的药效和上下传导性能的强内吸作用,这也是刺儿菜喷施二氯吡啶酸后,可通过茎叶快速传导至根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其超长根系,这也是喷施二氯吡啶酸后,刺儿菜不易复发的主要原因。

目前二氯吡啶酸在我国农业部登记数量55个(含原药),制剂主要有75%二氯吡啶酸可溶粒剂和30%二氯吡啶酸水剂。

从登记时间上看,科迪华农业公司最早在年就在我国取得了农药登记(陶氏益农龙拳),国产登记于年开始集中出现,登记对象主要有油菜田、玉米田、小麦田及非耕地除草。

而二氯吡啶酸的大量应用,则是在年以后,尤其是中药材种植区,自年以来,二氯吡啶酸一直是部分中药材田间防除刺儿菜的主打产品。

二氯吡啶酸的优势

1、除草效果显著

和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相比,二氯吡啶酸的内吸传导性更强一些,且这种传导是双向的,也就是说,通过茎叶可传导至根部,也可通过根部传导至茎叶;其除草成分在杂草体内存留的时间更加持久,从而达到施药后杂草不易反弹的效果。

2、弥补部分作物田除草空白

如小麦田、玉米田、油菜田及部分中药材田,目前登记或应用的除草剂,对刺儿菜或部分豆科杂草效果不甚理想,而二氯吡啶酸的出现,则填补了以上作物的除草空白点。

3、农民除草成本降低

当前,在防治田间刺儿菜时,采用二氯吡啶酸的防治成本,已经降至10元/亩,而采取草甘膦进行防治,亩成本要达到20元以上,在特定作物上,草甘膦的安全性也远远不及二氯吡啶酸。

二氯吡啶酸的缺陷

1、残留期较长

二氯吡啶酸的最大缺陷,则是其超长的残留期,这点从该除草剂登记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二氯吡啶酸登记,虽然从年出现井喷之趋势,且在年出现一次小高峰,但年至今登记的此类产品,却少之又少,且缺少相关复配产品。

这是因为,二氯吡啶酸若定位于非耕田除草,杀草谱过窄,只对菊科、豆科、茄科及藜科部分杂草效果显著,离开农田,二氯吡啶酸优势全无。

而田间除草,适用的作物又相对较窄,除了玉米、小麦、油菜及部分中药材田,其它作物均较为敏感,这就限制了二氯吡啶酸的市场空间。

加上二氯吡啶酸在土壤内降解较慢(敏感作物残效期可达1年以上),施药后种植敏感作物,土壤内的二氯吡啶酸残留,依然会对下茬作物产生较大伤害。

如使用过二氯吡啶酸的田块,第二年种植辣椒,辣椒植株会出现生长停滞、叶片扭曲等类似病毒病症状,为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困扰。

2、药害具有迷惑性

有位中药材白术种植户,田间刺儿菜较多,农资店老板推荐他用二氯吡啶酸防治,并嘱咐定点施药,不要让药液接触中药材白术。

该农户更是万分小心,为避免误伤白术,采取了高浓度涂抹的方式,结果还是出现了严重药害。

这是由二氯吡啶酸易挥发的特点导致,施药后的二氯吡啶酸,可通过茎叶和土壤的挥发,通过空气传导作用,危害附近的非靶标作物,而白术和刺儿菜同属于菊科作物,同样对二氯吡啶酸敏感。

于是,就出现了低浓度状态下,可致白术植株无序生长或细胞分裂紊乱,出现纤细扭曲、蔓生等非正常生长现象;高浓度状态下,可直接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3、应用技术较强

之所以说二氯吡啶酸是个“炸雷”,主要是由超长的残留期、较为严格的定点作物应用及施药时期的把控(如刺儿菜植株较小时,施药效果不明显)有关。

农民朋友过于迷信其对刺儿菜的优越防效,却忽视了诸多禁忌,从而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药害发生,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因此,对于二氯吡啶酸的田间应用,虽然技术条件已经相对成熟,但大家依然不能掉以轻心,以防产生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
查看完整版本: 备受农民依赖,是刺儿菜的克星,二氯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