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除湿防风汤,出自《脾胃论》,具有升举阳气,升清降浊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阳气下陷,以致飧泄、濡泻,或后重、便闭,及肠风下血。《李东垣医学全书》说:“升阳除湿防风汤,苍术泔浸,去皮净,四两,防风二钱,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已上各一钱。上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滓,空心食前稍热服。如此证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膜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汤中加下泄药”。
湿性重浊、黏滞、湿邪可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每年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现代人夏季贪凉,空调温度设置过低或过食冷饮等均会导致汗液挥发不透,湿邪郁闭在体内。另外,饮食不节,过食滋腻或辛甘厚味,妨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生痰生湿。
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令脾阳不振,失其运化,所谓“湿困脾土”是也,轻则停而生湿,甚则聚而成饮,凝而成痰。痰浊中阻,就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头重肢困,胸闷纳呆。体内有湿还会与寒、热、风、暑等邪气相合,表现多种多样的症状。许多疾病与湿邪密切相关,如高脂血症、骨关节病、皮肤湿疹、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致病的治疗并不容易。体内有湿的主要表现为: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身体困重,不喜动、易疲劳;食欲不振或食后易饱、易腹胀;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脉滑或濡。
本方运用之妙在于遣药配伍。由于内伤脾胃最易为湿邪所困,故风药与健脾补益的药物联合使用,健脾药与升散药,升散药与燥湿药的轻重奇偶是处方的关键。如升散药小于补益药,欲升先补;升散药大于补益药,欲补先升;升散药小于除湿药,除湿为主,升阳为辅;升散药与除湿药相等,引而越之。可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症状,随机加减。方中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防风辛温胜湿而升阳;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诸药合用,共奏升阳除湿的功效。故《医方考》说:“风能胜湿,故用防风;燥能治湿,故用二术;淡能利湿,故用茯苓;土病木乘,故用芍药。又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故用防风;伐肝疏脾,非酸不可,故用芍药”。
总之,升举阳气,阳气得以复升,水湿自除。湿阻阳气,气机滞塞,升降失谐,九窍不利,腠理闭塞,发散阳气则郁阳舒展,气机调畅,湿气得化。李东垣指出:“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阳气升,浊气降,升降复,则神机化。此方在应用中,其最妙之处在于无攻伐之弊,如此方可以用于虚坐努责的便秘,甚或下坠,便中带血,或虚人不任攻伐的患者,对年老、体弱、大病后、产后、不宜用攻下方药者,辨证使用升阳除湿防风汤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