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出自《难经·六十九难》,是中医的治疗法则之一,彰显了中医治疗的特色和古人的智慧。中医治疗法则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四诊,审证求因,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初步辨证,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和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五脏相生相克,所以当某脏虚弱时,除可直接补益该脏外,还可以从整体出发,补益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脏,这种治法叫做“虚则补其母”。例如虚劳病人,久咳肺虚,脾胃不振,食少便溏,治疗时可以用补脾益肺的方法(脾土为母,肺金为子,也就是培土生金),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参苓白术散、清燥救肺汤、六君子汤等著名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思路。
当某脏有病,是由于另一脏的功能亢盛所引起时,可以泻其亢盛的一脏,这种治法叫做“实则泻其子”。例如肝阳上亢,肝郁化火以致面赤头痛,急躁易怒,心烦不眠,治疗时除用平肝潜阳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泻心火的方法,往往取得较好疗效(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泻心火有助于平肝火,如甘草泻心汤就通过清心火来治疗口舌生疮等又缓解了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肝火上炎的症状。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中医整体观念在治疗法则中的重要体现,但其是按照五行的生克顺序而制定出来的一种治法,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临床需辨证后使用,切勿当作通用的治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