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防己黄芪汤的用量一般为:防己、生黄芪、炙甘草、白术、生姜、大枣。将这些药材以冷水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这样的用量与煎服方法,既保留了古方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人的用药习惯。
防己黄芪汤主要用于治疗水气浮肿,以及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于外所导致的身重、汗出恶风等症状。其独特的方剂组成与加减用药的灵活应用,使得这一古方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严谨细致的煎服方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中药治疗的尊重与敬畏。解读《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0条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之。”此言风水之病,其脉浮,表明病邪在表;身重,显示湿邪内蕴。由于表虚不固,故见汗出恶风之症。此症状看似与桂枝汤证相似,然实则有别。桂枝汤证乃因外感风寒,而此则为表虚不固所致,故治疗时重用黄芪以补虚,即可收效。再者,此恶风之感极为敏感,即使身处密室,亦能感知风寒的侵袭,这与桂枝汤证中的恶风症状易于区分。至于条文末所提及的“腹痛者加芍药”,胡希恕先生认为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故在实际应用中可忽略。胡老进一步阐释,指出风水之病的关键在于表虚不固与湿邪在表。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实则是桂枝汤去桂枝、芍药,加以防己、黄芪、白术而成。因无表邪,故去桂枝;津液未伤,故去芍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旨在补中健胃而外以实表,白术、防己则用以祛水。尽管条文以症状相似而言风水,但据方义分析,此方并非发汗之剂,而是属于皮水之剂。冯世纶教授亦认为,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均主水气浮肿,但由于防己黄芪汤无桂枝,故不治水气肉瞤。此方剂中白术、生姜、大枣与增量黄芪并用,则治疗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与外,当属于太阳太阴合病的表虚证。再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此条所述风湿之病,其症状与风水相似,但治疗法则相同,均以防己黄芪汤为主。而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的附方中,又提到《外台》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风水之病,其症状为脉浮、头汗出、表无他病、但下重、腰以下肿及阴、难以屈伸。胡希恕先生注解道,此条虽形似风水,但实为皮水。二者脉皆浮,皆有水,但区别在于有无表证。本条所述之病,头汗出而表无他病,故知非风水之病。水性就下,故下重;腰以下自前阴至腿肿甚,难以屈伸。辨证之要点在于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以及下肢肿重等症状。姚某,一位年仅2岁的男性患者,初次踏入诊室时,面带病容,步履蹒跚。他的病史记载着自5月起被诊断出的肾小球肾炎,尽管接受了激素治疗,但病情却并未得到明显的缓解。患者自诉,近期仍感到持续的乏力,食欲不振,心中悸动不安,双下肢明显浮肿。此外,他还常常口干欲饮,稍有活动即汗出涔涔,恶风畏寒。观察其舌苔,可见白腻之象,脉象则细弦滑。尿常规检查的结果令人担忧:尿比重偏低,尿蛋白显著升高,白细胞和红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多。这些指标都指向了患者体内的水液代谢失衡,以及肾脏功能的受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我们可以将其辨证为里有水饮,外有表虚营卫不和的证候。治疗上,我们采用了固表利水的法则,选用了防己黄芪汤作为主方。方中的防己、黄芪能够利水消肿,炙甘草、苍术则能调和脾胃,生姜、大枣则温中散寒,固护表气。服药剂后,患者的症状便有了明显的改善:小便增多,双下肢浮肿减轻,汗出也有所减少。随后,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方药进行了加减调整,并持续治疗了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患者的浮肿逐渐消除,仅感到轻微的乏力。复查尿常规,各项指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继续随证治之,调整治疗方案。个月后,再次复查尿常规,患者的尿蛋白已经降至(±),显示病情正在逐步好转。#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