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详解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及饮食禁忌
TUhjnbcbe - 2023/8/13 21:46:00

自古以来的中医治病开方后,都非常重视告知病人服药后的饮食禁忌,这个环节密切关系着中药的疗效。

正如清代医家章杏云在《饮食辨录》中所说:“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中的忌口原则,被视为服药忌口的经典法则。

“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去滓:多数的解释是去药渣后(过滤药渣)服用。

去滓二字前面还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这样的字眼,这里煮取三升的意思就是熬到时间后过滤药渣还剩下三升药液,这个“取”字当是过滤的意思,那么“去滓”就不可能是去除药渣这样的重复语。

汉语字典中滓的意思是渣和沉淀双意,对于滓的理解应当放到整句话的前后语境中理解,伤寒论惜字如金,极少有一句话重复说的地方。

大理吕鹏医生的理解为:应是静置十分钟,去沉淀后再服用。

这里的滓指的是沉淀而不是药渣。

中药煎液去沉淀问题历来不受重视,而在临床中,多数患者熬中药后止步于过滤药渣阶段,过滤的药液如果浓缩量少,就很难有充分的沉淀,为了节省,都是连沉淀一起服用,沉淀物是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络合物成分,进入人体后,如果患者有肠漏症有可能进入人体,有害无益。所以,过滤的药液去沉淀有必要引起重视。

适寒,温服一升。

多数的句读是“适寒温,服一升”,解释为:将煎好的药液凉至适宜的温度,服药液一升。(药液)适寒温,服一升。

笔者经过多方查阅资料,认为正确的句读应为:(身体)适寒,温服一升。

解释为:在身体恰好恶寒时,温服药液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须臾”:讲义上解释为很短的时间,我们现在一般讲5~10分钟,

“啜”:大口喝

喝完第一服后5-10分钟大口喝热稀粥一升余,ml左右。以助药力,帮助桂枝汤去发汗,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温覆”:加盖衣被,

“一时”: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两个小时。

“许”:就是左右。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全身微汗出。

汗出要周遍,全身汗出的一种状况。如果只是鼻子尖出汗,只是额头有点出汗,达不到完全驱邪的目的。既要汗出周身,又要微汗出。这是一个最好的驱邪发汗的一种方法,一种火候。

取暖以助发汗,实际上这跟喝热稀粥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喝完热稀粥,盖上被子,以求发汗。

不要大汗淋漓,像洗桑拿一样,这样就达不到很好的驱邪目的,同时会伤人的正气。

除了喝热粥,帮助发挥药力的方法还有两个,一个是温覆,一个是不断缩短服药间隔。

无论是温覆,还是缩短服药间隔,加上喝热稀粥,都有同样的目标,就是“正常出汗四要素”——时间长些、全身均匀,态势和缓、汗量要微(正常出汗四要素是目标,对于外感病和疑难杂病同样重要,不是要求你马上就做到,而是要求逐步向这个目标靠拢)。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桂枝汤一付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如果喝一次,也就是三分之一,病就好了,怎么办呢?停后服,后面两服不要了,不喝了。所以说“不必尽剂”。

不需要非要一剂药把它喝完,宁愿把药浪费掉,也不要再喝了,中病即止,保护正气,这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总的原则,时时顾护人体的正气。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更服”:喝第二服。

如果喝完第一服,没有出汗,没有达到驱邪的目的,再喝第二服。

喝完第二服,怎么样?啜粥,温覆,还是这个程序。不要怕麻烦,就是这样子,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后服”:最后一服。

“促”:缩短的意思,

如果喝完第二服,还没有达到驱邪出汗的目的。就要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中医

半日许,令三服尽。

古人把一天分为日和夜,白天叫日,6个时辰,12个小时。

半日许,令三服尽:就是3个时辰(6个小时)把这三服喝完。相当于两个小时喝一次,如果前两服发汗作用不是很显,后服的时候,可以缩短喝药的时间。可以再等1个小时的时候,就可以把第三服再喝了,这就叫“小促其间”,缩短服药的时间。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周时”:就是24个小时,

如果病比这个还要重,不光是白天喝药,晚上也要喝,夜以继日地喝药。“周时观之”,就是日夜观察病人的状况。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如果说三服喝完了,还不行,病证犹在者,再开1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同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喝完一剂,病还在,接着喝,只要汗没有明显的变化,可以喝到二三剂。

(外感病,可以一直连着喝二三剂,如果是疑难杂病,便可以翻倍地喝,亦有让患者从一日一剂开始,一直喝到一日十余剂,总以“药以胜病为能”为宗旨)

注:此处说明单纯外感病最多喝两三剂而已,两三剂之内一般是能制住邪气的。

如果都开4剂了,还不好,怎么办?

那要检查辨证对不对?

用的药对不对?

有些人一吃感冒药,不但原来的症状没有好,又添一些新的病情了。

如果疗效不好,一个是辨证的问题,一个是可能还会兼夹一些其他的疾病,慢性疾病的人,这个可能不好退,真正外感很单纯的,见效很快。

重点重点重点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生冷:生的冷的食品;

黏滑:就是黏性比较大的一些食品,如:粽子、年糕、动物的蹄筋等;

肉面:忌肉,即使面食也不要多吃;如马肉、驴肉、狗肉、羊肉、猪头肉、动物内脏、动物乳类及其制品和鱼、虾、蟹等物。

感冒以后,要吃流食,容易消化的,喝点粥,吃点面汤。

《素问热论》:“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当何禁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辛。此泛指有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臭恶:包括臭豆腐这一类的,气味难闻或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尽量都不要吃。

增加一项:还要忌浓茶:

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总之,为了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服用中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注:《伤寒例》对桂枝汤的具体服用方法做了进一步阐释: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

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

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

桂枝汤方后注所强调的根据病情连续用药的方法,有重要临床意义,今人服用中药,不分病情缓急,概以一日一剂,此误也。《伤寒例》指出:“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此对今人当有所启发。

引申:

用桂枝汤解肌祛邪,必须温覆、啜热稀粥,使胃气敷布药力以为汗。

服桂枝汤后,啜热粥具有助药力以催汗之功,《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之栝楼桂枝汤方后注云“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可证。

若不温覆,不啜热稀粥,即使桂枝汤重用桂枝,更加桂二两,也是不发汗的。

如论中第条,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因不温覆,不啜热稀粥,故并不能发汗。

论中对于用桂枝汤不温覆,不啜粥,顺其自然者,称其为“小和之”。

如第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志存高远修仁术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

*坤载补正健身汤

《杂云楼琐忆》谓清末湖南长沙、岳阳岐*界推崇山东先贤*元御学说,其著作不胫而走,尊为杏林典范。因而温补贵阳论点盛行,临床投予干姜、桂枝、人参、白术、甘草、附子者扶摇直上,得病家称赞。所办学医机构以《*氏八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为教材,形成了*派。

老朽遇一汨罗同道,他赞扬*氏思想独特,别开生面,乃大师之绝。曾组建一方,名*坤载补正健身汤,收有人参10g、干姜10g、白术10g、当归10g、熟附子10g、甘草6g、大枣10枚(劈开),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益气、壮阳、补血,调治身形虚弱,亚健康体质,能提高免疫、抵抗、修复力低下,长时应用,疗效甚佳,属不倒翁方。老朽临床试之,确见功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详解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及饮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