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中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中药功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则存在不足,尽管中药药性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有创新,但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影响,不能对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实现实质性突破,难以系统揭示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
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从化学药物的药效角度来认识中药的性能、药理效应与药性,药物性能与证候基本上是各自分开研究的。由于性味与功效的分离,药与证的分离,使有关研究在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上以及有效指导中药临床合理运用方面非常有限。
下面介绍一下中药药性口诀
益母辛苦,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去瘀。
紫草苦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紫葳味酸,调经止痛,崩中带下,症瘕能用。
栋根性寒,能追诸虫,疼痛立止,积热立通。
地肤子寒,去膀胱热,皮肤瘙痒,除热甚捷。
樗根味苦,泻痢带崩,肠风痔漏,燥湿涩精。
泽兰甘苦,痈肿能消,打扑伤损,肢体虚浮。
牙皂味辛,通关利窍,敷肿痛消,吐风痰妙。
芜荑味辛,驱邪杀虫,痔瘿癣疥,化食除风。
雷丸味甘,善杀诸虫,癫痫蛊毒,治儿有功。
胡麻仁甘,疗肿恶疮,热补虚损,筋壮力强。
苍耳子苦,疥癣细疮,驱风湿痹,瘙痒堪尝。
蕤仁味甘,风肿烂弦,热胀胬肉,眼泪立痊。
青葙子苦,肝脏热毒,暴发赤障,青肓可服。
谷精草辛,牙齿风痛,口疮咽痹,眼翳通用。
白薇大寒,疗风治疟,人事不知,热邪堪却。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爱说中药的周医师,每天分享中医小知识,喜欢的话,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