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雷安萍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50606/r6vjpb1.html脾要“健”,胃要“养”,健脾养胃有什么区别。
在中医理论里,“脾胃”属于中焦,为“仓禀之官”,也就是为机体提供营养的脏腑。所谓“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气血”对身体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于是,健脾益胃,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健康的前提。
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有很多,总的来说,脾胃虽然经常一起结伴出现,又一起构成“中焦”,在功能上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是各有侧重的。“脾”更侧重于“运化气血”,“胃”侧重于“腐熟水谷”。对普通人而言,提到“胃”的几率比提到“脾”的几率要大得多,这是因为“脾”属于中医学里的“脏”,是属于“里”而不大为人感知的;而“胃”属于“腑”,通过食道直接和外界相通。
中医认为,胃是六腑之一,与五脏中的脾相对应,五行属土。《灵枢海论》记载:“胃者,水谷之海”。胃的主要功能就是接纳吃进去的食物,进食之后,食物在胃里被加热和粉碎,最终被分解,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腐熟水谷”,因此胃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消化”,简单说就是“粗加工”。一旦这个粗加工减弱了,就会形成堵塞胀满的症状,也就是常说的胃胀。
相对胃腐熟水谷这个比较形象的含义来说,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就非常抽象难懂了。简而言之,所谓的“运化水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水谷精微变换成气血津液,这就大概是“化”的方面,一是把“化”出来的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这就是“运”的方面。
我们由此可见,无论是脾的运化,还是胃的腐熟,都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就需要“力”来完成,所以,我们常说的健脾养胃,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增强它们活动的“力量”。
如何养“胃”呢?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叫做“胃动力不做”。这类问题用中医辨证来说,大多属于“胃气郁滞”或“胃阳不足”。所以,中医经常使用“芳香理气”的中药来处理这类问题,比如木香、藿香、沉香、香附、萝卜等等。
定时定量饮食,进食有节制,增加咀嚼,放缓进食的速度,进食的食物更温软湿润而不油腻,减少辛辣有刺激的食物等等,都是“养胃”的有效手段。平常适当运动,尤其进食后散散步,既能促进胃的蠕动,还能有助于消化,也就是增强了胃的“腐熟之力”了。由此可以看出,胃很容易受到饮食食物的影响,是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这也就是说“养”胃的原因了。
胃养好了,胃动力增强了,进食的“水谷”得到了充分的腐熟之后,脾的运化才能有“源”。怎么让被胃腐熟的水谷、得到充分的“运化”呢?用现代医学的话来形容,也就是“充分吸收”。所以,脾需要更健康的“运化”能力,这就是“健脾”。
前面说过了,脾的功能有“转换”和“输送”两个方面。由于脾并不直接接触食物,而只是把经过胃腐熟过的水谷提炼和输送,这就更侧重于“通畅”上了。我们所说的“健脾”,也就是增强它的转换和输送能力,这都是依赖于“脾气”进行的。所以,健脾,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补益脾气”,比如山药、黄芪、党参、大枣之类。
当然,健脾也包括“祛湿健脾”,这是因为“脾喜燥恶湿”决定的。因为脾为阴土,土壤如果有太多的水份,就会成为泥浆,而失去培养作物的功能。中医的白术、苍术等等燥湿健脾之品,都属于这一类。
总的来说,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我们身体健康的第一要素。中医常说“健脾养胃”,也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分开来说:健脾,主要指让清阳之气充沛和输布全身;养胃,主要指让胃的消化功能不至衰减受损。不知道您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