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中医黄德基武汉肺炎疫情启示录 [复制链接]

1#
苯丁酸氮芥说明书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3/9097794.html

半部伤寒创奇迹一部伤寒待来春

最近,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弄清了西医对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流程一般是以下四个步骤:

高压氧治疗;

不行就上无创呼吸机;

如果无创呼吸机两个小时无效就要插管;

如果有条件,就上ECMO(人工心肺机)。

插管手术在平常情况下不算什么大手术,但是面对这次的新冠状病毒却是一个高风险的手术。插管之后,患者还有呼吸就会24小时不间断的的喷射出新冠状病毒气溶胶来,使整个房间的空气被污染。所以这种高风险,高暴露的操作必须严格控制,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穿上最高强度、最高效的防护服。做到与房间的空气完全隔离,才能正常工作,否则就会中枪。给患者上ECMO(人工心肺机)风险也是丝毫不减的,抢救回来的成功率也不乐观!

解剖结果出来了:娇嫩的肺变成硬质,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双侧肺部呈现了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细胞纤维粘液样渗出物。

中医把清稀如水状的体液称为饮,把粘稠的液体称为痰,合起来叫痰饮,又有“痰生怪病”之说,痰又分为:寒痰、热痰、风痰、全身的痰和局部潴留的痰。张仲景不但提出了五腑水饮的证候。还指出四种饮病的治方: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痰饮又分为四种: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形成疾饮病的原因:

体质关系,先天阳虚或后天伤阳,阳虚之体而暴饮,饮水过多,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把饮水及时气化分佈出去,而形成痰饮之病。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煎炒厚味,大鱼大肉,营养过度造成运化失职致痰饮之病,饮酒过度,酒生湿热,湿热伤脾,湿邪不化聚而饮。

情绪失常,过度紧张,焦虑伤脾,经常生气致气郁伤肝,过度的忧愁悲伤则伤肺,过度的操劳、劳累伤心,肺气受伤,肺的输布功能受阻。水不能输布气化,停留为饮。气郁伤肝,肝郁犯土,也能伤脾,脾失健运也能聚湿成饮,所以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能影响身体的各种功能失调,所以“宁静以致远,知足常乐”,一个健康的心态才是第一养生之道。

房事伤肾,纵欲过度,肾精亏损太多,肾伤则肾气不足,造成阳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湿造成水湿久停,聚而生饮,故而临床上眼皮肿、脚踝肿的病人很常见。

总而言之,无论哪种器官受损,都会引起元气不足,元气不足是最容易引发阳虚,阳气虚则对水的气化功能不调,也就是西医说的水液代谢功能失调,电解质紊乱。宋.《圣济总录》中说:“三焦闭塞,则饮停滞,不能宜行,聚成痰饮”。清.陈修园先生也说过:“痰饮病源皆水也”。内经云:“三焦经,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之聚成痰饮”。故脾阳不足,肾阳不足,三焦不利是形成痰饮的主要原因。内经又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气化则出矣”。故溯本求源,阳虚才是产生痰饮的根本病机,所以前人又把脾阳虚所致的饮病又叫“外饮”,把肾阳虚所致的疾病叫“内饮”,故肾阳虚所致的病比脾阳虚所致的病更为沉重。

此次武汉发作的肺瘟患者均有气不够用,喘促之象仍是伤了肾阳造成肾不纳气的虚喘,不思饮食乃是脾阳受损伤了,总之武汉肺瘟的根源就是阳虚,在治疗各个阶段都要注意扶阳气。治疗痰饮症的方法仍依靠张仲景之法:温药和之,温助脾阳,和利三焦,加强机体气化功能。

治痰饮症主方:“苓桂术甘汤”.魏念庭《金匮要略本义》曰:“主之以苓桂术甘汤,燥土升阳,导水补胃、化痰驱饮之第一法也。”胃冷则痰生,胃暖则痰消,脾湿饮留,脾燥则饮去也,可以用此方之大义,用之诸饮,亦无不行也。此法又为利小便,而不伤于强迫其小便,亦为第一法也。《金匮要略心典》曰:“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得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头晕)”。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扬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悬饮----“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患者右胁或左胁有水饮内停,故患者只能倚息(积水在左侧,就只能左侧在下面,侧卧稍微舒服一点。)咳嗽,大力吐出痰时,停水的地方就引起疼痛,可伴有气短、口干不欲多饮的症状,肋部隐痛,或者有轻度发烧症状,舌苔可见白腻脉像多沉弦。治法:攻逐水饮《金匮要略》十枣汤,由于芜花、甘遂均是毒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陈治恒教授把它变成“变通十枣汤”效果确实不错。焦树德老前辈又独创源堤归壑汤效果也很独特。

溢饮----水流在四肢,由“当汗出而汗不出”,引起,故四肢浮肿,无汗,肢体沉重,怠倦或酸沉疼痛,或有咳嗽、气喘,脉象浮数或浮弦。治法以发汗为主。《金匮要略》大.小青龙汤主治,后世有《医醇噴义》桂苓神术汤疗效也很确切。

支饮-----饮邪积于心下,积之不去,支撑于胸隔之间,使人胸隔满闷,咳嗽、气逆,因呼吸困难取坐位或半坐位(倚息),其面部像浮肿一样,小便少口渴而不欲多饮,舌苔可见白腻脉多沉紧而弦,《金匮要略》提出很多治疗方法: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还有后世《医醇噴义》提出了桑苏桂苓饮。总而言之痰饮的治疗方法都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的辨证施治,在《类证治裁》一书中指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气壅者汗之,呛咳者平之,浊逆者温之,阳微者和之,湿滞者逐之,支结入络者通之,在《医学三字经》一书中指出: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肾脾为主。

由此可见。历代历朝的中医先贤在治疗这次武汉暴发的疫病---“痰饮”,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遗憾的是,这次疫情并没有发挥完全发挥他们的作用,附子祛脏腑沉寒,大补阳气之不足温暖脾胃,历来是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法宝。不准用附片就严重束缚中医的手脚,张仲景就是用附片的高手。在“伤寒”,“金匮”70多方都是就是用生附片一枚被八片、、、相当于现在制附片的40克-60克。用附片既可祛内寒也可以驱外寒,寒伤于内,阳气就会受损,各种身体机能就会受损,心、肝、脾、肺、肾都不能正常工作。气化功能受损,寒湿快速转化为痰饮。附片乃是散寒除湿消除痰饮的第一良药,吴佩衡老先生也把它列为十大主帅之首,这次主帅都没有出马,中医就打赢了这场战争,真是令人遗憾。如果主帅出马,肯定能大放异彩,提高中医的救治水平,缩短时间,要挽救多少人的生命,挽救国家多少损失呀!

最近看到中央台战疫特别报导“向阳而生的力量”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涛团队,为了抢救一个吴某某(四十来岁)实施人工心肺机的报导,吴某某胸闷、胸痛、心脏内的血管全封闭了,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保全心脏就能保全生命”。在大家眼里,这次冠状病毒好像只是累及肺部,不会累及其他器官,实际不然。这次的新冠肺炎不仅累及肺,还要累及心脏极易形成心力衰竭。所以李涛说:“心肺本是一家,保全心脏,就是保全生命”。这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金玉良言啊!这也验证了了中医的整体观。他和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了三次的重大行动,才挽救回患者的生命,是多么可贵的献身精神啊,正是有像李涛这样奋不顾身的白衣勇士才使我们的民族转危为安,战胜这次武汉新冠状病毒肺炎!

心情平静下来以后,闭目暝思,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大的瘟疫就经历了多次,这些古代的先人他们是如何战胜瘟疫的呢?扁鹊保命三法:第一灼艾,第二丹药,第三附片。第一灼艾现在转化为针灸,第二丹药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不见踪影,不过在民间,中医仍保存有极少数的祖传丹药,第三附片呢?扁鹊时代早已过去,当时的人怎么用附片保命难以考证,不过幸好汉代出了个张仲景,他把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伤寒论》。怎么使用附片成了我们了解当时中医情况的有力依据.当时的中医仍然把附片当做救命的宝贝,不信你翻开《伤寒论》看一看,伤寒论中有个药方,其中用到附片的就达31方,而且都是用在病势危急时救命,而且是生附片。到了清朝,出了伤寒大郑钦安(年-年),他一生研读了易经,周易、伤寒论等诸多经典名著。医理医术为近代之冠。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伤寒恒论》一三部著作流传于世,他深得了张仲景立方垂法之义,善用大辛热的肉桂、干姜、附片之类来治疗群医束手无策之危症、重症病人。被人称为“郑火神”,成为中医火神派的祖师爷。由于列强的侵入,中医的凋零,他的著作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幸好四川又出了唐步祺医师(-)继承其医道,被誉为“唐火神”历时15年诠释濒临于失传之郑氏遗作并融入唐氏之适用方法创新于一体,使医理既得真传又极适用,在海外引发巨大反响。由于各种原因火神派后继乏人难以发扬光大。又过了数十年,山西冒出个自学成才的李可大师,又高擎起火神派的扶阳大旗,又掀起了一股临床上大量运用附片的高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甚至还在全国建立了三个传承基地。可惜好景不长,李可去世以后扶阳派后继无人,跟着李可跑龙套的几位专家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能力大剂量的使用附片,传承基地无人来传,也渐渐名存实亡了。附片的临床使用又陷入了灭顶之灾“超过1克就是犯法”的利剑又高悬在中医头上,使人望而止步。就在武汉肺瘟危害国家民族的巨大灾难面前,专家学者仍然畏首畏足,不敢恢复老祖宗的法度,不敢大剂量使用附片,真是民族的悲哀!

近百年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医日渐衰退,西医日渐兴起。国人的“西化思维”“科学化”的迷信使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也遭受到巨大的灾难。附片被西医打上了“剧毒药”的标签。西医坚决反对,使用剧毒中药,中医也唯马首是瞻,但是中医的经典里面又这么多附片的处方,不知哪个聪明之人,建议附片用量5-15克,这个建议用量,一年、两年竟然变成了束缚中医手脚的“法律”,超过1克就是犯法”。就连这次武汉肺瘟,代表国家出台的第七套方案,附片的用量也仅仅是10克,这是张仲景用量的五分之一,完全是小儿科用量。怎么能抢救危重病患者?用轻剂量附片,可以四平八稳,实际上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优秀的部分。纵观伤寒论,方含附片的达31方,这不就是半部伤寒论吗?就是半部伤寒论却在专家教授们手里玩得滚瓜烂熟,竟然在抗击武汉肺瘟的时候屡建奇功,真是中医的天大奇迹。正是:“半部伤寒抗瘟疫,专家教授立奇功。”

发表在《法医学杂志》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告诉我们,死者肺部切片出现灰白色粘稠液体,气管腔内见白色泡沫状粘液,右肺支气管腔内见胶冻状粘液浮肿。正是这些粘稠的液体堵塞了肺泡,阻塞了气道,堵塞了肺间质,堵塞了支气管,让肺逐渐丧失换气功能,让病人处于缺氧状态,最后出现呼吸衰竭而死。就是这些粘稠的液体夺走了患者的生命,虽然氧气罩、呼吸机有高浓度的氧,但是氧气无法进入患者体内,患者向水淹死的一样被憋死。这些粘稠液体中医就叫“痰饮”。所以主持这项工作的刘良教授很客观的说:“盲目使用氧气装置不但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氧气的压力会将粘液推到肺部的更深处,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缺氧状态,这是从客观上获得的教训,告诫医生不能盲目用氧气装置。这次武汉肺瘟的特点是痰饮的迅速集聚,阻塞了气管,堵塞了肺泡,使氧气不能进入,只要清除这些痰饮,患者就会自己恢复肺脏的功能。中医的“清肺排毒汤”,就应运而生。它的使用让武汉肺瘟的治疗进入佳境,轻症患者没有发展成重症,没有重症就没有死亡了。清肺排毒汤里的五苓散就是温阳利水的良方,它一方面可以加强身体的气化功能,把水转化成津液,另一方面,又能把多余的水通过小便排出去,这两个方面,这是肺脏的功能。粘稠的痰在肺里排不出去,咳嗽就是一种身体内的一种排痰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自救行为,麻黄射干汤再加上紫菀、冬花、半夏等几种化痰止咳的良药,所以能有效的排除肺中的痰液,如果这些痰也很久都排不出去就会“寒从热化”使病人产生发热干咳等表象,其根本还是虚象、寒象。虽然有热象,但是不必恐慌,完全可以加入附片、半夏、生南星扶住阳气,增强其“温药和之”的力量来对抗极具急速积聚的痰饮。

近百年以来,附片被打上了剧毒药的标签,在医界畏之如虎,那里还有人去使用它,研究它。张仲景不愧是一代圣人,真是使用附片的祖师爷。无论寒、热、虚、实用起来都是得心应手。

里寒用附子汤: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近汤,白近加猪胆脂汤;

里热也用附子:如附子泻心汤、竹叶汤

以发汉具附子:如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救汗也具附子:如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桂枝加附子汤

以下具之附子:如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

救下亦具附子: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后世的附子理中汤

以不溺具附子:如金匮肾气丸

遗溺也具附子: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肾气丸、加重附子汤

以好寐具附子:如四逆汤

以不寐烦躁具附子:如金匮肾气丸、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后世的引神归舍汤

以解渴用附子:如金匮肾气丸、括蒌瞿麦丸

以燥湿用附子: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真武汤

以小便不利具附子:如金匮肾气丸、括蒌瞿麦丸、甘草附子汤

小便反多亦具附子:如金匮肾气丸

以手脚不仁下焦脚弱具附子:如乌头桂枝汤、四逆汤

四肢拘急不解亦具附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以短气益气具附子:如金匮肾气丸、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甘草附子汤,后世的芪附汤,参附汤。

总而言之,张仲景用附子相反用之者多矣(摘自杏林三唱),今人畏之附子如毒蛇猛兽,虽然是中医的救命宝贝也拒之千里,真是令人惋惜。在千万病例中偶尔出现过敏反应者甚为少见,只需停药即愈,唯炖煮之法必须高度重视,我一年用多公斤也无一例医疗纠纷,更别说医疗事故了。

已故的浙江民间医生金希聪先生著有杏林三唱:“披览群藉,颉其华采,准酌古今,更参已见,煎者先尝,身患尿意,残留不已,一服霍然而愈。”由此悟出附片制煎后无毒,认识到“独附子是具消阴翳,制阳光相反之功也”,也并不是医界所传之剧毒,偏阳、偏热也。用现代的语言就是附子炖后无毒,且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广泛使用。

老先生晚年感叹道:“自汉迄今,天下名家患恐热病者不可胜数,故药不得尽其用,病不得尽其治,医不得尽其理,法不得尽其变,前人为后人所乱,后人为前人所役,千里之马,不得展其千里之足。附片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它帮助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疫病。伤寒、金匮的多个经典处方中,使用附片就达31处,足见附片在当时是多么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如果这次武汉肺瘟能够够多用、早用附片将是另一番景象,附片的双向调节作用,扶阳的作用能大大的提高人们身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利的阻断痰饮的聚集,尸体解剖证明肺上没有炎性病变组织,更没有脓细胞,所以是无炎可消,无热可清,无脓可化,即使患者表现出一点热象,也是虚热、假热、“戴阳”之热,肺脏受损不能气化,津液不足,形成口干、舌燥,也是一派假象。所以一开始仝小林教授告诫大家要慎用苦寒药,这个道理有些人可能还想不通,解剖结论就放在那里,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事实。“清肺排毒汤”,如果加入附子,温阳化饮之力倍增,加上葶苈子排除肺中水饮的力量更强,把半夏改为生半夏,降逆止咳化饮之功就更强了。现在医药界都推崇用制半夏,其实在伤寒、金匮中都使用生半夏,使用生半夏的方剂43方,其中内服汤剂为37方。半夏燥湿化痰,下气逆降,和胃止呕,辛开泄痞,也是除痰饮的良药,不过现在医药界广泛使用,都是法半夏、姜半夏、清水半夏。他们在泡制过程中有久泡、久洗,虽然去了有毒成分(麻舌戟),却也让有效成分也大大流失,药效相差很远。我常使用生半夏,只要把它与附子同煎,就会去其毒素,能充分发挥药效。

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充分利用尸体解剖的成果,反思我们在抗击武汉肺瘟中的用药的,不是我们每一个医药工作者都应当深思的问题吗?

重病人呼吸困难,咳逆倚息,即使在使用氧气面罩的患者都可以使用一下我的处方:

桂枝20克,白勺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麻黄10克,生半夏30克(另包先煎),附片50到克(另包先煎),桃仁15克,葶苈子20克,杏仁10克,北细辛6克,干姜20克,五味子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大黄5克。桔实10克,山萸肉30克,丹皮15克山药15克,猪苓10克,厚朴10克,炙甘草30-60克。

这个处方附片用量50克就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用量,把温药的主帅请出来,当然助手干姜也随之而来,再加入生半夏、葶苈子这个去痰除饮的大将登场,其功效远远大于清肺排毒汤,这个处方是根据解剖学的报告及重症病人的症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得出来的,仅仅是一个方向一个思路,不可能达到一人一方的境界。所以还需要使用者根据临床酌情加减,此方健脾胃就是消除生痰之源,补肾就是大补元气,恢复肺开合之功能,健脾补肾来促进肺功能的恢复。这个处方完全可以投入生产,救治各地的重症患者。

这是针对这次的瘟疫,特殊的病,用特殊的药,有特殊的方法煎熬,如果没有使用生附片、生半夏临床经验的同仁,请与我联系(电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