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三因,健脾胃,治浊邪 [复制链接]

1#
北京湿疹哪个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心血管疾病国内知名专家刘中勇

笔者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35年,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三因制宜

因地因时制宜

江西之地多雨水,易有湿浊为患,赣人舌苔大多白腻,故笔者喜在处方中加用茯苓、薏苡仁、藿香、佩兰等,尤其在梅雨季节用之较重。因湿性缠绵,故常嘱患者将茯苓、薏苡仁等作为食疗长期服用。湿邪有内外之分,五脏之中脾最恶湿,人长期感外湿,如没有及时纠正,久而久之,损伤脾阳,化为内湿;而内湿之人如果没有进行调理,又易感外湿,如此外湿、内湿常相互为患。笔者临床发现,祛湿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日常食物中加用祛湿之品有助于增强疗效。

在江西,尤其是南昌,秋冬季节多风。风善行而数变,易兼夹他邪共同致病。故秋冬季节,赣地心肺疾病患者明显增多。笔者治风喜用天麻,此药既可祛外风又可祛内风,还可降低相关疾病发病率。

中医治病需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当人与自然不能相融时则易生病。作为中医师,首先要明白行医之地地域、气候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同时要懂得“纠偏”,以药物之偏纠地域、气候之偏,促进人与自然和调。

因人制宜

不同人性别、年龄、体质等都不同,其中,性别之别尤为突出。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提出“女子症状比病情重,男子病情比症状重”的观点。

女子多郁,较为敏感,临床中往往症状表现较为明显,而病情并不一定较重。女子疾病大多与情绪有关,与肝关系密切。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肝体阴用阳,一方面滋养肝血对于女性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故处方用药要常考虑疏肝,并开导患者日常保持心情舒畅,凡事不可过急过躁。治疗女性患者,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常用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助肝归位。

男子多刚,临床问诊虽然常收到的信息是轻微表现,但通过西医检查和中医望闻问切评估,发现病情往往比症状重。有的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根本没有胸痛症状,只有轻微的气促,甚至没什么表现,直到体检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才意识到身体的问题,此类例子临床屡见不鲜。

在临床上,我们看到症状表现极为痛苦的女性病人,一方面要重视,而另一方面不要慌张,要准确评估病情,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症状迷惑。而接诊男性病人时,要仔细详查,全面考虑,排除重疾,不贻误病情,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中医治病要因人制宜,男女生理、病理特点有异,即使同一人不同年龄阶段也有诸多区别,故临床用药要有导向。

擅用药对

笔者处方用药常用药对加强疗效。

相须药对,如苍术、白术,藿香、佩兰常相须为用。相使药对,如石菖蒲燥散,而与性寒清热之郁金相伍,则可避免耗血伤液,使气机顺而宽胸,且助痰浊消散,相使为用治疗痰浊之证。反佐药对,如*连大苦大寒,肉桂辛甘大热。两药相伍,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相畏药对,如半夏、生姜常相畏为用。引经药对,如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引经药对入方对治疗头痛疗效更好。

注重后天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任何口服药物都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才能到达病所。笔者临证喜用麦芽、鸡内金、北山楂三味药。一般情况下,除哺乳期妇女外,大多病人皆可用麦芽。偏于积滞者,加鸡内金。鸡内金为化积滞之要药。偏于瘀滞者,加北山楂。山楂除消食外,还有化瘀通滞之效。

在心血管病科,运用此类药品,还有其他深义。一是该科大多为老年病人,年事已高,大多脾虚,培补脾土对治疗大有裨益。二是心血管病人大多有各种病理产物堵塞的情况,健运脾胃,畅达积滞,通行瘀滞,可提高疏通血管的效率。

浊邪致病

笔者临证多年,提出“内源性、外源性浊邪”的概念。浊是一类具有浑浊不清、黏滞重着、病程较长、程度较深特性的物质,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方面,它是人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且停聚较久的产物(内源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外界不时之气的产物(外源性)。前者包括痰浊、湿浊、脂浊、瘀浊、血浊、气浊、浊毒等;后者主要包括雾浊、水浊、秽浊等。

近年来,浊邪致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一是社会发展快节奏、工作压力大,很多病人患病早期并不注意,待就诊时,已有较长病程,浊邪胶着体内;二是生活方式改变,抽烟、喝酒已有相当历史,熬夜、夜宵近十年来很流行,浊邪属阴,在夜晚更易集聚,发病较白天重,长时间熬夜、夜宵更容易促进浊邪形成,加上人们常坐办公室,运动较少,故代谢浊邪能力降低。临床观察发现,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夜晚发病的病人往往有器质性病变。从浊论治心血管疾病还需继续研究,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

痰瘀互生

津液和血都来源于饮食水谷,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痰是津液代谢障碍的产物,瘀血是血液停聚的产物,生理上津血同源互化,病理上痰瘀相互化生。故临床上祛痰必加活血之品,祛瘀必加化痰之物,痰瘀同除,才能达到更好疗效。

风为载体

外风、内风之分,我们平常所说的风主要指外风。风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且风邪袭人致病最多,终岁常有,无孔不入,风邪可以兼夹寒、热、湿而导致疾病。笔者喜把风比喻为“载体”,可以运载寒、热、湿而致病。如果没有这个载体,很多邪气是难以致病的。

内风也可为载体,如兼夹痰邪而致病。如果没有风邪的存在,其他邪气难以致病,比如湿、痰、瘀均为实性物质,其趋势多下行,致病多在下位,但由于风为载体,可将其载于人体任何部位,会使得病情变得复杂。临床上,笔者除用天麻治内风、外风外,还可用防风、川芎等治外风,羚羊角、钩藤等熄内风。

病人教育

一般教育

病人恢复情况很大程度取决于病人自身情况。一是患者依从性,按照医嘱用药者一般恢复较好;二是患者护理情况,有的生活不能很好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护理是否得当是延续患者生存的重要条件;三是叮嘱不同病人有不同的医疗教育,如高血压病人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情绪;心肌梗死病人卧床休息、控制情绪、畅通二便;心力衰竭患者低盐饮食、控制饮水、坐位休息等。

科普教育

通过媒体科普教育,让众多患者受益,年3月笔者参加江西电视台《健康之路》高血压中医药防治录制,向百姓普及中医知识。年9月先后两次前往江西省委老干部局宣讲《中医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医对冠心病的防治》普及知识。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的录制,向更多大众科普中医文化。

中西医并举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倡导天地人相和,整体思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西医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实体的结构与功能,注重人体的解剖、生理,以“还原论”思维解决医学问题。中西医虽然是不同思维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解决患者的病痛。临床上,中医重整体与西医重局部的诊治体系可以结合应用。(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江医院刘中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