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照书看病,这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技巧 [复制链接]

1#

导读: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医书只能示以规矩,所以,我们都知道读医书要懂知常达变,举一反三。病人不会照书生病,医者不可照书治病,但是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想的。

笔者简介

曹毅,男,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年)。

在有一定临证经验后,笔者体会到,我们一一指笔者自己,认为不会照书生病,只是因为/p>

①自己不会读书,没有读透字句,领会言外之意,没有发现很多医书文字其实都是临证诊疗的真实写照,而它们都被浮光掠影地略过,没作深入思考;

②自己不会识病,没有练就火眼金睛,没有发现病证真的就是按照书上所写得来的,只是自己没有辨识出来。

当然,这个书不是指随便哪一本,而是指紧扣临证实践的各种经典著作,譬如《伤寒论》,反复研读、反复验证后就会发现,很多病证就和书中描述一模一样,只是我们要学会分辨,一是要排除细枝末节的干扰;二是要注意患者口语与书面用语的区别。

年6月6日,治笔者母亲,突发眩晕呕吐,不敢睁眼起床,稍起身则晕吐,口干,但不想喝水,勉强喝水便即刻吐出,心下难受。

舌苔薄腻微*,质略红,脉沉。

方用五芩散合小半夏汤:桂枝10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25g,半夏15g,生姜5片,1剂。

服药2次即愈大半。

年11月17日治龙某,女,25岁。盗汗月余,每晚12点左右,发热出汗,淋漓如洗,汗出身冷,以背心为甚,伴轻微咳喘。

追忆1个月前,感冒治未彻底,遂患此证,屡进滋阴泻火剂如清骨散,以及益气收涩药如玉屏风散、牡蛎散等,其症如故。

舌淡红薄瘦,少苔,略干;脉沉弱。

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厚朴12g,杏仁12g,*芪20g,小麦12g。1剂。

患者于下午5点来诊,嘱其频服多饮,睡前尽剂。

11月18日复诊,述当晚服药后,微有热汗出,发热及盗汗减轻过半。

续进1剂,诸症愈。

这几个病例的诊治过程中,笔者没做过多病机分析,基本上患者说完症状,脑海里就跳出相应的治方,然而患者在叙症时,不会说“起则头眩”“水入即吐”“自汗恶风",但是把口语转化成书面用语来做医案记录就会发现,那真是不折不扣的照书得病。

前一病案的对应条文是,《金匮要略》:“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后一个案例的对应条文是,《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19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论》不愧临证第一书,文字简朴,真实不虚,还原度极高,因此才有“方证对应”这一学术特色,不过多推演病机,但求方与证相对,小心避开机械对应,未尝没有大巧若拙的意味。

诚然,方证相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行之有效的学习《伤寒论》和运用经方的方法,有不少值得深入探索之处,这里暂不讨论,仅从读书的方法而言,它至少让我们看到,在“不可尽信书”外,“不可不信书”是另一种读法,如何照书识病,是另一种眼光;如何照书治病,是另一种的技巧。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1》

医门初窥1

——立足“守一、法阴阳、参变升降”的医理参悟

作者:曹毅

定价:49.00元

开本:*

字数:千字

书号:-7---5

长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