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逆投五苓散抓住“吐”症
临床所见口渴、尿少为阴亏津液缺乏症,然亦有蓄水者,如《伤寒论》五苓散对象,应抓住“吐”症,属于水逆,否则难以区分。年遇一男子,口干、喜饮水、身发低热、小便不利,无呕恶现象,认为五苓散证,给予桂枝、白术、泽泻、猪苓、茯苓,三贴后病情未减,依然如故,换了猪苓汤,增入养阴药,也无效果,遂改弦更张,考虑再开《金匮要略》瓜蒌瞿麦丸,但缺乏把握,抱着试用心理,即书山药30g、天花粉20g、瞿麦15g、附子3g、茯苓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饮三天,症状逐渐消退,又继续用之,乃获痊愈。本方属冷僻白眼剂,问津者寥若辰星,很有疗效,其中瞿麦、天花粉所起作用至关重要,宜深入探讨,年与殷品之老友谈及,他说天花粉、瞿麦一升一降,加上附子催化,才能完成这一功效,是否如此,留待研究。
小郎中按:五苓散的经典方证原文是: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胃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者,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猪苓汤的经典方证原文是: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瓜蒌瞿麦丸的经典方证原文是: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用瓜蒌瞿麦丸主之。(方后注: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以上3方都有口渴,小便不利的表现,要用好这些方,应该要能清晰的区别者3个方的适应证。其中五苓散和猪苓汤的区别小郎中认为经方大家*煌教授论述的很详细准确生动,学者可参考学习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