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中的回阳方附子汤唤醒阳气 [复制链接]

1#

在中医典籍《成绩录》中,记载了这么一则医案。话说,有一位男性,主要问题就是双脚疼痛,直接影响走路。尤其是降温以后,天气越冷,双腿就越疼。

刻诊,观其患者,发现患者十分地瘦弱。医家在详细了解后,得知患者在除了双脚疼痛外,长期存在食欲不振,手脚发凉,而且腹部经常像抽筋一样挛缩疼痛。经常受痔疮困扰,而且常伴有痔疮出血。

医家在详细了解后,就给患者开了一张方子。其配伍很是简单:制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水煎服。要是熟悉《伤寒论》的人就不难看出,这则组方,其实就是由古名医张仲景记载于《伤寒论》中的附子汤。

用上此组方以后,效果如何呢?

患者在用药以后,双脚疼痛消失,腹部拘挛得以缓解,食欲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走路已不再受影响。只不过,痔疮出血还是会出现。后来,医家将其原方加味,加入黄连后,痔疮出血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为什么患者在用下《附子汤》后,可以见效?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一下,《附子汤》有什么用?其实,《附子汤》最初主要是用来应对阳虚寒湿痹症的。也就是说,身体存在阳虚体质偏颇。

而身体筋骨要是缺少了阳气的支撑,寒湿不化,这就会滞留在筋骨肌肉的关节处。于是,患者的关节就容易疼痛起来。又因为阳气亏虚。因此,患者就容易手脚发凉,后背恶寒等。

再观其舌脉,脉沉无力,舌苔白滑。脉沉是因为阳虚;舌苔白滑,是因为体内寒湿不化。

而此时用《附子汤》,主要在于调治阳气不足,骨节冷痛。脉沉、后背寒、骨节疼痛、手脚发凉。也就是现代中医临床中,常见的风湿、类风湿一类。

一提到附子,对于不熟悉药理的人来说,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附子有毒。有没有什么安全、便捷、无毒的方法?

当然有了。就比如说,国学大家南怀瑾老先生的一则补阳验方——脐疗法。也就是同仁堂肚脐贴。

用此方法,居家自制特别的简单。原方只需需准备3味药:艾绒、桂圆肉、花椒。同仁堂将其加味以后。加入了养血安神的酸枣仁;以及补益肝肾、益精养血的枸杞。也就是,我在自制时,只需要多准备一点艾绒、桂圆肉、花椒、枸杞、酸枣仁。然后将其混合捣碎,再揉制成小拇指甲盖大小的药丸即可。每天晚上睡觉前,贴于肚脐,或是再增加两粒用手捏扁,贴于脚底的涌泉穴上,用药用胶带固定就可以了。

在这里用脐疗法,主要是利用肚脐处,涌泉穴的善于吸收的特性。因为神阙穴,在中医看来,是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因此,将肚脐贴置与此,就能通过神阙穴的善于吸收的特性,将药效输送致全身。

此外,从组方不难看出,这五味药并不是什么名贵之物,都是容易收集的。因此,自制也很方便。其次,方中的所用之物,大多都是阳热之性的。对健脾、温中、除湿,升举阳气是很有帮助的。

由此可以,手脚发凉,就是阳气不足,温煦失当。而两脚疼痛,则是寒湿郁滞筋骨关节,令气血不通所致。脾肾之阳不足,运化失当,所以就会不思饮食。而寒邪则主、凝滞、主收引。所以,当阴寒内盛的时候,腹部就容易拘挛疼痛。

正因为以上的种种症候,符合阳虚寒湿痹证的辨证要点。所以,就用就可以用脐疗法来应对。而这样的操作之法,像极了在阴寒的根源处(中医将腹部中焦视为阴寒之地),点燃了一簇火苗。慢慢地炙烤着体内的寒湿浊邪。

总的来说,通过脐疗法,可以慢慢地改善患者的阳虚体质偏颇,以及寒湿凝滞经脉的状态,从而达到升发阳气的目的。阳气所及之处,疼痛、发凉、畏寒之感,就会有所改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