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今年的冬天,前半段可以说是“南夏北秋”,但现在前戏已过,往后不久大规模的寒潮即将到来,而与冷空气同至的,还有那凌冽的冬意和肃杀的季性。
因而值此期间,很多人的身体,就有很大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其中人体之内最易受变温影响者,照传统来看,便是我们的“脾胃”了。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冬季一旦真正寒冽,天地间的阳气就会进一步减少,自然人体内的阳气就会随着这个大势更加往内部收敛,因此就呈现出一幅“寒阴气进,温阳气减”的画面,故而冬之寒邪,便也会趁势侵袭人体内的中焦胃腑之处。
另外,对于一些家有暖气、空调做“后盾”的小伙伴,也别轻易觉得有了温暖在侧,就百邪不侵了;虽然来自于暖气、空调中的热气可以驱散大部分的寒邪,但同时暖气和空调一旦使用时间过长,却也会带来同样会伤害脾胃的“燥邪”
当然,论起害处,寒邪还是要远大于燥邪的,且寒邪相比于燥邪而言,它对中老年人的害处尤为深甚,因此每当冬月温度一降,便会有很多年在四旬以后的中老年人,为以下“胃寒气滞”的问题而苦恼犹烦:
腹胀郁闷不易散,胃中反酸难消化。
食欲不振神情疲,面色无华四肢冷。
喜暖怕凉成常态,气滞血瘀也伴随。
舌质厚腻口气臭,苔色含青淡如白。
眼瞅问题如此之多,那么是否就很难一一解决掉呢?其实关于以上这些冬季的脾胃问题,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张冰女士正有着自己的一套“独家秘方”
其中这个秘方既不繁琐,也不用药,仅需用对盛产于冬季的橘子便可。而看到橘子,相信现在大家的果盘中都少不了它,但橘子的妙处不仅在于味美,它的调养价值亦是不容小觑的,依照传统的看法,橘子肉“酸甘化阴”,因此冬季多吃,便可助身体生津止渴、润燥解咳。
另外除橘肉以外,橘子可谓浑身是宝,而抛开橘肉不谈,橘子中的橘络、橘叶、橘核以及橘皮,也都是从前人们调养所用的材料,为此古人还为它们起了一个“橘四药”的美名。其中橘皮、橘叶因味香气隽,自带“疏散通透”之性,故而便多用于疏肝、解郁。而橘络、橘核则因均有“味苦,性寒,消火降气。”之妙,所以自然多用于理气化痰。
而张女士的这个秘方,正是主要用了“橘四药”中橘皮的妙处,据说当年有位六十五的老太太,她的脾胃容易在冬季变得怕冷畏寒,但凡稍微吃一点温度偏凉的食物,就会动辄腹泻。
为此,张女士便判断其是因寒邪积聚,致使脾胃气机阻滞所起,故而便用橘皮配上姜和香菜,开了味橘皮养胃汤给那老奶奶饮用,具体搭配、用量如下,大家可自行参考比对:
食材:鲜橘皮半瓣(也可用陈皮替代)、去皮生姜2片、香菜1小颗。
准备好材料后,仅需用煎水法处理后,即可饮用(大火烧开,转小火煎煮十分钟)
而对于冬季会出现胸闷气乏的人群,张女士便会将橘皮置换成橘络,再配以玫瑰花干,让人泡茶饮用。
但“橘四药”虽然平常可用,却并不适合家中自备使用,按张女士的建议则最好去正规商店中购买,若家旁附近没有“橘四药”可买,那么则最好用陈皮来加以替代。
说起陈皮,它也是一味主攻理气健脾、降燥化痰的材料,一如《纲目》就曾说它“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脾乃元气知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要,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从中可见,相比较于橘皮来讲,陈皮除了对脾胃有益以外,还有着对肝脏的补益之
可若有小伙伴对橘皮或陈皮煮汤泡水并不感冒,那么不妨可以试试用这两者所制成的糕点,其中以用陈皮而主养脾胃的糕点,当以“八珍糕”为著名。
但八珍糕并非仅用陈皮一味,它还加入了人参、白术、茯苓、薏米、怀山药、芡实、莲子与糯米,而创造它的人,正是晚明时期的御医陈实功,具体来源于其所著的《外科经典》之中,相传当年陈实功发明八珍糕的用意,正是为了解决宫中王公们的积食及脾虚之用。
且当后来八珍糕流入民间,还产生出了《汤头歌诀》这样的民谣,其中有名者,便是“八珍糕与小儿宜,参术苓陈豆薏依。怀药芡莲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这四句。
而时过境迁,八珍糕的配方早已随时代的变化而更加绽放光彩,例如在我们家的八珍糕配方中,则又加入了莲子、麦芽、山楂、白扁豆与鸡内金等温养益胃之物,因此我们家的八珍糕不仅继承了前代古方的基础,且目的与方向是还更为清晰明确。
其中山药主补,茯苓主疏通;莲子主清热,山楂主疏通;麦芽主补益、鸡内金主消化、薏米主祛湿、陈皮主理气、白扁豆主健脾、最后砂仁起温养肠胃之用;而在这八珍的加持下,这款八珍糕不仅营养均衡,而且还可以起到补而不腻,补中有疏的食效。
另外在制作工艺上,我们家的八珍糕相较于传统八珍糕而言,舍弃了原先以高温来烘焙糕点的方式,而进一步采用了更先进的低温烘焙技术,区别于容易烤糊、破坏食材营养的高温烘焙,低温烘焙不仅能保证糕点内外受热均匀、口感更加香酥脆爽外,还能确保食材的营养不会过分流失,从而让我们所品尝的每一口,都能保证营养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