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今名医方论里的一张方,脾虚痰阻 [复制链接]

1#
公益中科 https://m.39.net/disease/a_5882589.html

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医里头治脾的一张方子。

我把它形容为“醒脾”方。脾,由于各种原因,迷糊了,睡着了,用此方给它“叫醒”。

它是谁呢?是香砂六君子汤。

这个方子,源于《古今名医方论》,基本组成就是人参3克,白术6克,甘草2克,茯苓6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水煎服的时候,加生姜6克。

这方子,到底是怎么把脾“叫醒”的?脾“迷糊了”、“睡着了”,又会是什么表现?

这里,我给大家说个简单的医案故事。

这天诊室来了一位女同志,37岁,穿着朴素,甚至衣服上还有些泥土,不难看出应该是刚从田间忙活完过来的。

什么毛病呢?西医诊断,叫作“神经性呕吐”。

患者一坐下就说:“大夫,大概在三个月前吧,我在自家农院里收拾东西。不经意间,看到一堆垃圾,特别脏。就在这个时候,我就忽然感觉一阵恶心,就无法控制地呕吐起来。”

患者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对于农村人来说,在田间地头清理一些垃圾和赃物,是再平常不过事儿。以前,她没少做。唯独这一次,不知道怎么了,还呕吐起来。

患者:“本来以为这是吃坏了啥东西可能,就没在意。没想到,从那以后,我一看到脏东西,就要呕吐。吐得东西,有一些水,还有没消化的食物”。、

患者:“而且平时总是胃胀、打嗝”

后来实在没法忍了,医院就诊。

到医院,大夫给了诊断,是“神经性呕吐”。经过治疗,效果不佳。

怎么办?患者决定,投中医治疗。

于是我让她伸出舌头看了看,并且号了号脉

舌苔白腻,舌质偏淡,舌体胖嫩。

脉象濡细,

整个人的状态,语音低微,面色白,身材偏胖,看上去十分乏力疲劳。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党参50克,白术3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砂仁10克,藿香15克,竹茹20克,枳壳15克,生姜3片。

所有这些,水煎服,一共开2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呕吐现象消失了。但是,乏力和食欲不振感,依然存在。

这个时候,原方基本保持不变,继续投用3剂。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完全恢复正常。

现在分析一下这个事儿。

这个患者的问题,是呕吐。

呕吐,中医讲,就是胃气不降。胃气,正常情况下应该往下走。如今呢,它不往下走,往上返,所以就呕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胃气不降呢?

我们把目光,投向脾。

为啥呀?中医讲,脾主升,胃主降。没有升,自然就没有降。现在胃气不降,我们就得考虑,是不是脾气不升。

再往下想,脾气,为啥不升呀?

就是它“睡着”啦!

怎么睡着的呢?

你看这个患者,浑身乏力疲倦、说话声音低微、脉象细,舌质淡,这考虑是脾气虚呀。

再看,此人舌苔白腻,脉象偏濡,体胖,呕吐物里有浊水,这考虑是有湿浊啊。

患者脾气亏虚,不能运化,使得湿邪困脾。一个虚,一个湿,让她的脾,迷迷糊糊睡着了。脾无法升清,胃就无法降浊。中焦的气,就憋住啦。患者难免胃胀、嗳气。这时候,她再看到外面的浊物,体内外浊气相因相感,她肯定会呕吐啊。

再分析一下所开的药方

这里头,你仔细看,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姜半夏、陈皮、砂仁和藿香,基本就是香砂六君汤的原方。只不过,木香换成了更善于芳香化浊的藿香。

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秉承四君子汤之意,用于健脾益气,解决气虚的问题。

陈皮和半夏,可以化湿浊,解决湿邪困脾的问题。姜半夏,降逆止呕效果好一点。

砂仁和藿香,主要目的在于行气。同时,兼具化湿的功能。

竹茹,降逆止呕。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生姜,化湿邪、止呕。

总而言之,等患者脾气不虚了,湿邪没有了,气机通畅不再逆乱了,她的呕吐,也就解决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